作為汽車行業巨頭,一直是風頭無兩的大眾汽車目前正處于嚴重的危機之中,這讓車叔想到了某電視劇的經典臺詞:大有大的難處!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大眾汽車于近日拒絕了德國工會所提出采用節約成本的方式來維持運營的提議,仍堅持員工減薪10%,這意味著大眾與本土工會的談判已經宣告破裂。德國金屬工業工會發言人表示,工人們將于本周開始罷工警告,每天停工幾小時,罷工持續時間將取決于進一步談判的進展情況。
這里先回顧一下大眾汽車本次事件的經過,在11月初,大眾要求德國員工減薪10%,稱這是公司在利潤跌至三年新低,工會威脅罷工之際,挽救就業并保持企業競爭力的唯一途徑,其中主持該次談判的大眾品牌人事經理Arne Meiswinkel表示,我們迫切需要降低勞工成本,以維持我們的競爭力,這需要勞動力的貢獻。而德國工會方面此前給出的方案,可接受減少工時,以保留更多工作崗位,并將部分原定增加的工人工資和獎金納入一項未來基金,以幫助企業應對風險。根據工會方面測算,以上措施可幫助大眾減少15億歐元的人工成本。
目前大眾在德國本土共經營10家工廠,共雇傭約30萬名員工。本周開始的罷工行動共涉及沃爾夫斯堡,不倫瑞克,薩爾茨吉特,漢諾威等工廠以及一些子公司的約12萬名員工,占據大眾本土員工的1/3以上。
事實上,大眾在與工會方面的裁判中表現一直十分強勢,在經歷三輪談判之后仍然毫不妥協,其中在最新一輪的談判中,大眾表示雖然認同工會提出的措施可能在短期內有所幫助,但是他們在未來幾年不會給大眾帶來任何長期的債務緩解。潛臺詞很明白,不同意工會的方案,仍要堅持裁員,此舉無疑是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工會與工人。
降薪總是要比裁員強一些,裁員意味著很多人要就此失業,失去養家糊口的能力,而降薪則是讓全體員工去拯救那些將要被裁員的員工,如此一來大家都有工作,只不過工資會降低一些,當然對于那些有能力夠優秀的員工來說,肯定是不愿意的。勞資雙方各有各的訴求,又各有不能退步的理由,如此形成了僵局,一根筋變成了兩頭堵。
說到這里,我們也不由得好奇,大眾汽車究竟是遭遇到了什么難關,才如此的吃了秤砣鐵了心,非要跟工人過不去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該品牌的利潤和銷量都陷入到了逆向增長。
根據大眾方面所發布的信息來看,在今年前三季度大眾的全球累計銷量為217.6萬臺,同比降低7.1%。不僅是銷量拉胯,大眾的利潤更是慘不忍睹,其中前三季度大眾的營業利潤降至28.55億歐元,同比下跌42%,近乎于腰斬。而且從稅后利潤來看,大眾相比往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過了60%,其中核心品牌大眾乘用車的第三季度營業能力僅為2%,只保持了掙點辛苦錢的狀態。
經營上的壓力是市場端承壓的必然結果,其中在大眾最為看重的中國汽車市場,該品牌亦承受了巨大壓力。其中大眾前三季度的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僅有71.15萬臺,同比減少15%,這一下跌幅度是大眾全球水平的兩倍以上。此外大眾今年預計在中國市場會取得16億歐元的營業利潤,這一數字相比2023年減少了10億歐元以上,這意味著,其營業水平已經達到了近幾年的新低點。
正所謂船大難掉頭,在從油向電的轉型變革期,大眾汽車正受困于轉型的困境之中。雖然大眾在2023年中取得了77.1萬臺的全球純電銷量,但拿這一數字對比比亞迪等國內巨頭卻是一點也不夠看。想要繼續維持住全球地位,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大眾只能不斷加碼電動化。對此大眾也是有著很多動作,比如說在合肥成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面向中國本土市場開發入門級車型平臺CMP,同時積極與小鵬,上汽集團等本土制造商合作,擴充自己的新能源陣容等等。
車叔總結
在市場加速轉型的大背景下。大眾汽車正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營業能力的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大額投入。想要克服時艱,大眾只能節約成本,而對國內的工廠及工人下手便成了無奈之舉。個人認為,我們不妨用一種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大眾本土的這次罷工事件,也許這不僅是一場危機,也是一次契機,畢竟卸下包袱,才能更好的迎接未來。當然企業不應只關注自己的利潤,更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還是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協商找到一個妥善合理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