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討外語學科如何發揮專業特色深度服務國家外交戰略這一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于2024年11月29日在普陀校區舉辦“中印文明互鑒”論壇。論壇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與校職能部門領導共同探討外語學院如何發揮自身特色開展中印文明交流互鑒相關研究,外語學院的8名教師在論壇上開展學術報告。
論壇伊始,華東師范大學重點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王同彤致辭。他指出,中印兩國一直以來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舉辦“中印文明互鑒”論壇,對于加深文化層面對印理解、促進兼容并包的文明交流,從而促進“全球南方”國家合作與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他鼓勵外語學院教師樹立服務國家外交和發展大戰略的意識,同時發揮語言和文化研究優勢確立研究特色,為推動中印文明互鑒、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進步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外語學院副院長趙朝永主持學術報告環節,學院8位教師圍繞印度研究相關的兩大主題做學術報告。
在上半場以“印度政治、經濟和中印關系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報告會上,國別與區域研究所所長、英語系教授陳弘做了題為“全球變局下中印關系發展新動向”的報告,分析了近五年來中印關系發展趨勢及幾個關鍵轉折點。國別與區域研究所副所長、英語系研究員陳曉晨在題為“從近期對尼泊爾調研看中尼印三邊關系新形勢”的報告中,結合自身11月份出訪尼泊爾開展田野調查的經歷,討論中國、尼泊爾和印度的三邊關系。德語系教授王婀娜在題為“印度裔在歐洲崛起的原因及影響分析”的報告中,利用數據和實例分析印度裔快速崛起的現象,探析印度裔移民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影響力,并總結出印度僑民政策對我國的啟示。西班牙語教研室教師袁陳杰在題為“印度的拉丁美洲轉向:基于對進出口貿易數據的解讀”的報告中,對外文文獻和政府報告等資料的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探討印度的轉向,分析印度在拉美影響力的分布情況。
在下半場以“各國文學、文化中的印度形象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報告會上,英語系教授陳茂慶做了題為“傳承、融合、創新:印度現代戲劇與電影”的學術報告。他借用印度紙幣和世界古代三大文藝理論名著,介紹印度戲劇文化,并探討印度在殖民時期和后殖民時代其戲劇與電影的特點和成就。法語系主任、副教授金桔芳在題為“法國作家筆下的印度”的報告中,以時間線的形式梳理了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法國作家們筆下的印度,并從典籍譯本、哲學風潮的影響等角度分析三個世紀法國文學和印度的聯系。日語系副教授唐權在題為“在上海發現印度”的報告中,利用豐富和生動的圖文資料,介紹了以上海為中心、圍繞印度的龐大話語群,展現19世紀印度人在上海的生活情況。俄語系教師班婕在題為“當代俄羅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印度形象研究”的報告中,展示了俄羅斯歷史課本中印度的出現頻率和描述情況,指出俄羅斯重視印度文明古國的地位,歷史書中對其文明、宗教文化以及科技成績有所強調。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吳瑞君對學術報告進行了點評并對外語學院學科布局提出建議。她指出,外語學院開展印度相關研究,首先要跳出亞洲看印度,為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二是要爭取和亞洲其他高校合作,形成學術共同體,開展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服務國家外交戰略、文明互鑒;三是要思考如何發揮華僑華人在印度的優勢,做好田野調查。
專家圓桌論壇由外語學院黨委書記韓春紅主持。她提出,此次論壇是學院重點方向布局的一個重要開端;期待與會專家針對外語學院中印文明交流互鑒方向的建設方案發表洞見,深入指導。她希望此次會議成為促進學院在區域國別研究和智庫建設方面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隨后,趙朝永對外語學院中印文明交流互鑒相關研究的前期調研情況進行了報告。他從調研背景、學科基礎、調研情況、專家建議和建設舉措五個方面,分析了外語學院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可行性。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立平對外語學院研究方向布局提出三個希望。一是希望外語學院將區域國別研究與外語教學相結合,培養出一批既精通外語又熟悉國際事務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希望要用唯物辯證法貫穿區域國別研究的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看到事物的正面、反面和側面。三是希望外語學院培養出一支印度和南亞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為我國在印度和南亞地區的外交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黃力之對外語學院在區域國別領域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他從理想與現實中的文明史出發,探討了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的相互影響,分享了馬克思論印度問題的主要觀點,并指出印度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深入了解和研究印度對于國家的未來戰略至關重要。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柯政結合自己開展智庫研究的經歷,從戰略驅動、數據驅動、問題驅動和任務驅動四個維度,對外語學院今后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他指出,區域國別研究要能“頂天”,深度服務國家戰略,也要“立地”,聚焦更加具體的問題,如深入研究對象國的文化、文學、醫療、交通、教育等。
華東師大歷史學系與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副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姚遠梅結合自己在印度使館工作兩年半的經歷,對外語學院后續開展印度相關研究提出建議和注意事項。她指出,該領域的研究要發揮我校歷史、國關、外語等相關學科的優勢,要將歷史和現狀結合開展研究,要用扎實的數據開展多角度研究。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對開展外語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發表意見。他指出,外語人開展區域國別的研究要努力做到四點:一是要有世界眼光,這要求外語人具備全球視野,能夠跳出自身國家或文化的局限,從更廣闊、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二是符合國家需要,外語人的研究應緊密圍繞國家的戰略目標和外交政策,為國家的發展和利益服務;三是深入當地,扎根對象國,實實在在開展田野調查;四是有胸懷,始終以國家利益和國際關系的大局為重,不追求個人私利或小團體的利益,不受個人情感或偏見的影響,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研究和分析。
最后,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雷浩作閉幕致辭。他表示,本次論壇為推動中印文明互鑒、為外語學院今后開展印度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啟示。他希望外語學院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開展跨學科、多領域的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基于自身研究優勢,探索區域國別研究和智庫研究具體方法,更好的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當天,外語學院副院長趙剛、各系部負責人、教授及青年教師、研究生代表出席了論壇。
本次論壇是外語學院主動對接國家需要,積極謀劃轉型的一次探索;是推進學院深耕區域國別研究的一次有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