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完全不夠聽不夠看”“一聲就醉了,大美河山就在眼前”…… 2020年12月30日晚,在故宮博物院特別支持下,上海民族樂團《紫禁城》曾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活動之一,與觀眾辭舊迎新,收獲很多點贊。
五年后的1月19日,《紫禁城》歸來,在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演,重現建筑與音樂的交融之美。這也是它改編為音樂會版的首次演出。
演出現場
音樂會版包括《中華禮典》《卉木拾音》《風雨滄桑》《文明之光》等四個篇章,講述紫禁城的歲月沉浮,表達對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敬意和祝愿。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銀杏,冬有雪,每一篇章之間依次插入前奏曲《春》《夏》《秋》《冬》,以四季輪轉的方式,詮釋紫禁城的季節之美和生命張力。
為了音樂會版的新春首演,作曲家李博禪對多個篇章進行打磨和提升,重新調整了配器與結構,“篇章和音樂內容更為緊湊,并且在民族管弦樂的音響平衡上,做了更適合音樂廳演奏的配器調整。”
“我還記得五年前首演時的激動與震撼。”指揮姚申申說,“這是一部很有人文底蘊和生命張力的作品,當我和演奏家們在音樂中共奏、共振、共鳴時,不僅被音樂所感動,更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神而自豪。”
演出現場
前奏曲《春》《夏》《秋》《冬》,由樂團的笛子聲部首席金鍇、胡琴演奏家盧璐、笛子演奏家高雅和特邀古琴演奏家高欣然聯袂呈現。
金鍇演繹的《冬》,讓人看到了紫禁城的冬日美景,冬雪飄飄,卻有一絲暖意。首演時,納蘭性德的詩句“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那種略帶惆悵疏冷的意境給了他很大的啟迪與靈感。五年后,他對作品的感受與心境略有不同,“在與指揮家、作曲家溝通,交流彼此新的思考后,我想表達一些不一樣的想法與感覺。”
《秋》的古琴獨奏,特別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教師高欣然擔綱。《秋》令她聯想到秋日晨曦初照,為琉璃瓦點染上的第一抹金色,承托過往,也預示新生,“我既把自己當作一位從歷史走來的老者,緩緩地講述著古老的故事;又是一位普通的當代年輕人,置身于紫禁城的秋色,聆聽時光的聲音。”
針對不同劇場,上海民族樂團重新定制了舞臺方案,同時,在音樂呈現上也做了新的設計,比如,第三章《風雨滄桑》原本的管子獨奏與樂隊,變為由兩位演奏家共同呈現的雙管子與樂隊。
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