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工智能(AI)“革命”正在各行各業中悄然進行,如何將這些強大的智能模型算法融入行業場景是關鍵,也是國際競爭的新戰場。2025年1月16日,在一場發布會上,會展公司米奧蘭特(以下簡稱“米奧”,300795.SZ)通過他們的AI產品展示了中國企業在新形勢下的創新策略。
作為中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國內上市的會展公司,米奧的主要業務是通過國際性的會展營銷平臺幫助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當企業去“人生地不熟”的國家參展、面對經濟文化差異較大的海外市場客戶時,常常會手忙腳亂。米奧這次公布的“AI慧展1.0”產品涵蓋智能翻譯、買家搜索匹配和信息管理、洽談信息記錄分析、自動生成外貿開發信等功能,解決外貿中各種“痛點”,并且首次與AI硬件融合,加入配套的智能眼鏡設備。
沒有數據和基礎設施,AI賦能行業就是無源之水。米奧已經在數字化的道路上探索多年,開發的“網展貿”網絡平臺已經是很多外貿企業的得力工具。2000年至2024年,米奧的研發投入超過9000萬元人民幣,2025年的預算更是高達3000萬元,這是“AI慧展”能夠進一步滿足實際需求的基礎。
在發布會上,米奧宣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杭州李未可科技,共同在AI技術研發和轉化、商業優化等方面進行合作,在未來不斷打磨AI產品的功能。
發布會上還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身影,那就是前阿里巴巴CEO、嘉御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衛哲曾在世界頭部會展公司UBM博聞以及Informa擔任董事,與會展行業緣分頗深,目前他掌管的嘉御資本也“重倉”跨境電商等出海企業。米奧在發布會上宣布聘請衛哲擔任集團顧問,共同推進展會平臺建設,賦能企業出海。
嘉御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衛哲接受澎湃科技采訪。發布會主辦方供圖
會展行業是如何與數字化和AI“相遇”的?會展行業的變化又將怎樣惠及出海企業?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澎湃科技采訪了衛哲和米奧董事長潘建軍。
從集市到AI:展會的不變與變
“最早的展會就是集市。那時候在集市上賣牛賣馬,現在的展會無非是分得更細了。以前在地上擺個攤就開始賣,現在搬到展館來了,搭建的也越來越好,這些都是進步。但從古代的集市到現在的展會,核心沒有變化,撮合交易的業態是單向的、‘守株待兔’式的。”潘建軍說。
在這種‘守株待兔’式的集市中,賣家在自己的攤位上展示商品供路過的買家挑選,等待“有緣人”的光顧,就像“開盲盒”。
在衛哲看來,集市思路延續到今天的傳統展會,其中的缺點不言而喻:“受限于時間和空間。一個展會兩三天就散了,里面有幾千個甚至上萬個展位,買家根本看不完,而賣家在小小的展位里展示的產品也有限。這種信息的差距最后導致賣家與買家的匹配與覆蓋都存在困難。”
然而即便存在這些問題,線下展會依然具有獨特的生命力,使這個行業在電商等互聯網交易形態的沖擊之下依然經久不衰。
“當時我在阿里巴巴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電商是有機會取代展會的,還提出‘365天永不落幕的展覽會’的概念。但是這么多年下來,展會并沒有消滅。”衛哲說。
“即使有AI和互聯網,人與人的交流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就像演唱會一樣。互聯網讓音樂變得更便宜,但是演唱會門票卻變得更貴了,因為大家一起為自己喜歡的歌星歡呼的氛圍是互聯網無法帶來的。展會也是一樣。”他說。
現在,即便是對于通過電商平臺進入海外市場的出海企業,衛哲也建議下一步就是參加展會,積極融入當地的商業生態。
潘建軍認為,線下展會的另一個優點在于當展會在行業里的口碑建立起來以后,就會變成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大家會去那里尋找最新最好的東西,而這也是國外大展積累下來的優勢。
米奧蘭特董事長潘建軍接受澎湃科技采訪。發布會主辦方供圖
積極經營線下展會的服務和口碑,同時用數字化手段克服傳統展會的限制,成為米奧的發展策略。“我們自己定位已經不是一個傳統展覽公司,而是一個互聯網展覽公司。”潘建軍說,前幾年的疫情加速了米奧的互聯網轉型。
新冠大流行期間,線下展會受到限制難以舉辦,米奧在這段時期加緊數字化研發投入,及時推出“網展貿”平臺,通過大數據匹配跨境買家賣家需求,成了很多外貿企業拿到訂單的“救命稻草”。疫情之后,米奧恢復全球線下展會,并持續進行數字化建設。
“米奧在世界展會企業中都是數字化程度最高的。”衛哲說,“中國在數字化和AI應用方面具有領先優勢,這為會展行業的彎道超車提供了機會。”
海外參展痛點,AI如何解決
數字化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線上展廳、客戶信息管理等方式,實現展前、展中、展后的全程覆蓋,提高匹配效率。
“說白了你現場不去參展,也可以給你線上的展廳,在線下開展前就已經推出的。而展會結束了,線上展廳也不結束。”衛哲說。
有了這些數據,如何去挑選、總結和分析又成了問題。哪些買家更加匹配?客戶洽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目標市場的情況如何?而AI的出現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AI誕生以后,終于可以和數據‘對話’了,要什么你說就行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需要你先輸入信息,然后自己去查找,現在它可以幫你挑,而且匹配程度會比數字化更加精準更加高效。”衛哲說。米奧的AI慧展產品中就包含了“慧搜”和“慧客”功能,不僅能更快找到精準買家,還能通過數據線索進行高潛用戶的推薦。
潘建軍則提到,外貿人有兩大痛點,“記憶混亂”和“語言不通”,都可以通過AI來解決。
參展商在展覽中會接觸到大量客戶,因此很難記住每個人的信息,而不熟悉外國人背景又加重了這個問題。AI可以通過自動分類總結來幫助用戶給這些信息“劃重點”,甚至能夠根據這些信息生成私域內容。
“一天記100個人,到晚上就分不清誰是誰了,嚴重影響跟進。”潘建軍說,“有了AI助手之后,只要給這個客戶的胸牌拍個照就能識別記錄,洽談過程的錄音能自動做成文字并生成紀要,最后還能根據這些內容形成開發信(外貿術語,就是外貿業務員給客戶發送尋求合作的郵件)。”
語言問題是另一根“硬骨頭”。“中國人要做全球貿易的時候,靠一種語言都不行了,甚至兩種、三種都不夠。”他提到。雖然翻譯是現在AI大模型的強項,但是展會的環境有它的特殊之處:場地可能信號不好、噪音比較大、對設備續航有較高的要求等。
米奧與智能設備制造公司李未可合作,針對這些問題做了場景優化,開發出一款智能AI眼鏡。賣家用戶戴上這個眼鏡,就能接入AI系統,進行實時錄音和翻譯。
在發布會上,作為“AI慧展”和智能眼鏡的首批用戶,戶外品牌ONEFOREST創始人張恩維分享了自己在國外展會使用的感受:“我對自己的英語本來還是很有自信的,但是中東地區客戶的口音確實有時候聽不懂,智能眼鏡的實時翻譯幫了很大的忙。全程錄音生成文字紀要也讓我回去以后能很好地整理客戶信息。關鍵是續航很給力,一天我用了10個小時。”
合作共贏:展會的未來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截至2024年,國內具有外貿出口實績企業超70萬家,比2023年增長3.7%。近15萬家企業參加境外展覽會拓展國際市場,展會成為品牌推廣的重要渠道。
“中國原來是‘全球買’,現在也具備‘全球賣’的能力了。早先中國的企業是以OEM/ODM(代工生產/原始設計商)為主的,并不形成品牌,是不太需要展會的。供應商在那里,找到上游企業就可以了。所以在那個時候,雖然對展會的需求存在,但遠沒有現在以品牌出海為目標的需求這么大。”衛哲說。
對于潘建軍來說,這不僅是展會行業增長的機會,也是促進整個商業生態良性發展的機會。
“中國外貿是從《繁花》里寶總那個年代(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加工貼牌開始,最后一步步在國內把產業鏈和供應鏈都做完善了,這才有真正用品牌走出去的契機。”他說,“另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20年前跨境電商的出現。在中國發展得太快了,出現了‘去中間化’的問題,擠壓了批發商的生存空間。”
所謂“去中間化”,是指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使制造商直接與消費者或零售商進行交易,減少中間環節。潘建軍認為,這種模式雖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批發商、經銷商等中間渠道,而他們在物流、銷售、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是商業生態的重要一環。
他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重構中間渠道,而不是簡單地去中間化。通過在海外舉辦和參加展會,與當地的商業渠道合作,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形成健康的商業生態,實現制造商、中間商和消費者的多方共贏。
對于會展行業本身的發展,潘建軍認為,互聯網、數字化、AI與會展的不斷深度融合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加入合作,這也是米奧邀請衛哲的初衷。
“整個行業跨界的人是比較稀缺的,所以我們希望找到這樣的朋友來到米奧,一起把整個事情做好。衛哲在互聯網企業工作期間,就特別關注展會,后來更是在第一大的展覽公司Informa任職,我認為他是互聯網高層里最懂展覽的,給我們分享了很多經驗。”潘建軍說。
他提到,米奧的很多其他高層也都有跨界背景,這也是公司能快速轉型、果斷布局的原因之一。“比如我們的數字戰略官鄧萌在世界頭部展覽公司勵展博覽集團負責項目管理和數字化業務拓展,后來又在阿里巴巴和網易的人工智能部門工作過,我認為是展覽行業里面最懂互聯網的。后來被我們吸引過來了。”
潘建軍認為,數字化和AI的成果應當由行業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動整體發展。
“我們把基本的AI功能用到這個眼鏡里,其他同行都可以跟李未可合作,在我們的基礎上使用自己的數據去定制這個設備。”他說,“米奧作為國內會展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數字化和AI走在前面,做這個不單是給我們自己的客戶,也是希望行業能夠一起發展,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