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直播行業蓬勃發展,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優化,已經從最初的野蠻生長,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大浪淘沙”之后,內容質量成為直播能否受到網民青睞與平臺扶持的關鍵。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越來越多高質量直播涌現,為傳播傳承傳統文化、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等注入了新活力。
4月25日,2024抖音直播行業生態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以“新活力·新發展·新生態”為主題。會上,抖音直播發布優質內容扶持計劃,同時,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指導,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抖音直播共同發起的“藝播計劃-抖音直播院團專項”也進一步升級,繼續加大對文藝院團的扶持力度。
當前,演藝市場消費火熱,不論是聽一場高水平的古典音樂會,在音樂海洋盡情徜徉,還是參加一場熱鬧的音樂節,跟著節奏歡唱舞蹈,都反映出人們對文化藝術的向往和強烈需求。但囿于時間和空間的阻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文旅之行并不容易,而一些高水平的文藝演出通常價格不菲且一票難求。因此,當眾多文藝院團和國家一級演員通過直播,給觀眾帶來一場場殿堂級演出,其受到網友的青睞并不意外。藝術在此刻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被看到,打破了時空的阻隔,成為覆蓋面更廣、互動性更強、讓人們更感親近的全民視聽盛宴。
文藝演出與直播結合,是一場美妙的相遇。據統計,過去一年,文藝院團在抖音帶來6800場團體直播演出,場均觀眾12671人次,相當于每天有18場大型文藝演出在抖音直播上演。直播讓文藝演出從劇院和舞臺走向了更廣闊的平臺,從面向少部分觀眾的演出變成了面向大眾的藝術熏陶。演藝直播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再次說明了優質文藝從不是束之高閣的“珍藏”,而是始終面向大眾,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值得一提的是,文藝院團及演員的直播演出覆蓋41種非遺演藝演出類型,包括秦腔、古琴、花鼓戲、侗族大歌、河北梆子等等。這些起源于民間的歌舞器樂,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由直播平臺,更多人領略了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也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傳承。
直播平臺助力優質文藝內容展示推廣,激發更多文化工作者不斷創新;高水平的演藝直播豐盈了平臺的內容表達,優質文藝內容成為主流,也帶動著直播行業生態向好。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直播打賞的方式為優質文藝內容買單,這種消費選擇其實也說明了,過去的“秀場直播”模式正在被淘汰,靠低俗炒作、刻意炫富、數據造假等手段博眼球已經難以為繼。直播行業也進入了“內容為王”時代,唯有優質內容才能獲得觀眾持久地關注和青睞。
為推動直播行業繁榮發展,國家出臺了《網絡主播行為規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積極開展“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等專項行動,為網絡直播劃定紅線,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引導行業有序發展。除了監管發力,平臺和主播也要意識到,良好的行業生態由各方共建、共同受益,而要在快速更新迭代的直播行業中獲得長久發展,好內容正是“流量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