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消息應該5分鐘到10分鐘都可以撤回。”
“能不能增加一個互相刪除的功能?”
微信消息到底多久之內(nèi)可以撤回?4月26日,微信官方發(fā)布視頻回應稱:常規(guī)消息2分鐘內(nèi)可以撤回,如文字、語音、表情包、圖片等;文件3小時內(nèi)可撤回,如word、excel等。隨著這則消息迅速登上熱搜,“微信回應消息撤回時限,你覺得2分鐘短嗎”之類的話題也引起網(wǎng)友廣泛關注(據(jù)4月27日“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號)。
微信消息可撤回時限的加長,為微友之間、微信群里更順暢、干凈和便利地交流提供了技術支撐,而網(wǎng)友們對消息撤回時間問題的關注和期望,除了是出于對凈化微信交流空間的期待,可能也有人對“撤回”這一舉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那么,微信消息一旦被撤回,到底能否實現(xiàn)“船過水無痕”的聊天效果和法律效果呢?這又與微信消息的具體性質(zhì)以及法律對意思表示“撤回”設定的條件有關。
司法實踐中,發(fā)出微信消息有時會被認定為一種意思表示。在民法理論中,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當事人意欲達到一定法律效果,就要通過意思表示來實現(xiàn);而意思表示一經(jīng)作出,當時人往往就要受其約束,如合同行為中的要約、承諾等。意思表示應當真實、明確。一般來說,在海量的微信消息中,符合民法中“意思”條件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些單純表達某種情緒或含義不明的微信消息,很難被認定為意思表示,也無法對當事人產(chǎn)生法律上的約束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具體的案例中,某些特殊語境下的微信消息也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如“點頭”的表情、“OK”的手勢等。那么,既然微信消息可以撤回,微信消息所承載的“意思表示”是否也能被同時撤回呢?
事實上,意思表示不但能撤回,還可以撤銷。但根據(jù)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之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在微信聊天的語境中,微信消息一經(jīng)發(fā)出,就算是到達了相對人,2分鐘或3小時內(nèi)再撤回,只要相對人看見了并通過截屏等方式留下證據(jù),在此基礎上主張權(quán)利,這個“意思表示”就很難再被認定為無效。民法典還規(guī)定,構(gòu)成要約的意思表示在被相對人承諾之前,要約人還可以將其撤銷。但這類微信消息應當如何被撤銷才有效,現(xiàn)實中的情況可能更為復雜。因此,在那些涉及聊天人實際權(quán)利義務的微信聊天中,消息的撤回并不等同于意思表示的撤回,當事人可能仍要受其微信消息的約束,進而承擔一定法律責任。所以說,網(wǎng)友切不可把過多的希望寄托在微信消息的“撤回”上,須知網(wǎng)絡并非法外之地,秉持誠實、恪守信用,依然是微信交流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微信消息的撤回雖不能等同于意思表示的撤回,但撤回消息的時限加長了,無疑對微信聊天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對網(wǎng)絡空間的晴朗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也展現(xiàn)出了可貴的“技術善意”。同時也要提醒廣大微友:聊天更方便了絕不意味著聊天可以更“隨意”了,信息交流技術越發(fā)達,聊天越便捷,對我們“注意程度”的要求往往就越高;否則,不但消息撤回技術難以助力聊天環(huán)境更加文明清潔,聊天者自身的法律風險可能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