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營收破4800億,增長超1500億;年銷量突破260萬輛,同比增長38.4%;年出口汽車超114萬輛,同比增長21.4%;年銷售新能源汽車超58萬輛,同比增長232.7%……
2024年,在汽車市場“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兩極分化下,奇瑞收獲了陽光燦爛的一年。銷量、營收、出口、新能源四大板塊均創下佳績,這背后的艱辛付出不言自明。但沒有太多時間慶祝這一切,因為奇瑞在2025的任務更加繁重。
其中,赴港上市與智界品牌均是2025年奇瑞的重要課題。在不久前舉辦的奇瑞家宴上,《車壹條》了解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或將為奇瑞集團的2025年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
智界轉正,“四大品牌”已變“五大品牌”?
2024年12月,智界R7銷量突破單月1.5萬輛大關,2025 年 1 月 5 日,在智界R7增程版上市后,余承東微博官宣智界 R7 上市 3 個月,全系大定量已突破 58,000 臺。
至此,智界品牌“立起來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華為與奇瑞也分別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對華為來說,這證明了問界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偶然,而對奇瑞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多改變的到來。
此前,在奇瑞集團的品牌規劃中,奇瑞、星途、捷途、iCAR “四大品牌”的基本盤始終不曾改變,在去年4月舉辦的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奇瑞重新梳理了四大品牌的分工。
而智界雖然嚴格意義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奇瑞旗下品牌,但此前一直沒有與其他四大品牌放在同一位置。最明顯的區別是,在營銷傳播層面,此前智界品牌的主導方一直是華為。
然而,在此次奇瑞家宴現場,“五大品牌”的信號已經傳遞到了各方各面,智界的名字被印在了四大品牌之后,五個品牌并行排列,沒有區分。
另外,壹姐注意到,在奇瑞集團的官方微博賬號“奇瑞控股”2025年1月1日所發布的微博中,也首次出現了“五大品牌”的新稱呼,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四大品牌”。
這似乎顯示出了奇瑞的某種決心,要在戰略層面上全面接納和擁抱智界品牌加入運營品牌中。
在獲得“名分”后,智界品牌的更多運營方案也將有望在2025年逐一落地。有消息人士告訴《車壹條》,奇瑞方面正計劃成立智界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全面獨立運營智界品牌的銷售渠道。
此前,在2024年6月,有消息爆料稱奇瑞內部已擬成立“EH銷售部”,即智界品牌的獨立銷售部門,而從最新消息中不難看出,奇瑞對智界品牌已開始加碼投入。
另外,不久前智界品牌方已正式官宣,其位于上海古北國際財富中心的辦公場地已正式啟用,《車壹條》獲悉。目前其運營團隊已經全部搬遷至此。
有意思的是,這里原先曾是奇瑞捷豹路虎的辦公區域,而奇瑞其余四大品牌的運營中心則依舊被放置在安徽蕪湖。
上市遇阻,市值規模或不達預期
在此前發布的盤點2024上市自主品牌市值一文中,《車壹條》曾對過去一年來國內主流品牌的市值漲跌情況做出梳理,其中,吉利、比亞迪為首的主流自主品牌市值紛紛上漲,成為了2024年的最大贏家。
毫無疑問,在過去一年的市值漲幅榜上還少了一個本該出現的身影,那就是營收狂漲1500億的奇瑞。
作為中國主流汽車企業中唯一未上市的車企,奇瑞奔赴資本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格外引人關注,而在去年九月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講出“希望在2025年前完成IPO計劃”后,奇瑞港股上市的消息再次站到風口浪尖。
然而,以奇瑞當下的業務體量來看,上市并非小事,IPO的進展也相應地不會太快。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奇瑞或于今年第二、三季度赴港IPO,預計籌資規模可能達到10億美元。
隨后,又有媒體向奇瑞內部人員求證,獲得了另一種說法:奇瑞赴港上市的籌資規模遠超1000億元,保守估計在2500億元左右,并有望沖刺3000億元大關。
為什么會出現兩種差距如此懸殊的爆料?從客觀事實出發,奇瑞目前的業務體量巨大,銷量已攀升至中國汽車市場第二,其籌資規模達到千億級別沒有太大懸念。
但《車壹條》從奇瑞方面了解到,為避免被制裁,奇瑞港股上市主體里沒有裝進國際出口業務,而這將直接影響到其估值和籌資規模。
2025年,隨著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世界汽車市場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已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出口汽車領域常年“遙遙領先”的奇瑞難免受到影響,而這一影響不僅僅涉及到線下的銷售,也與上市息息相關。
根據港交所的審核制度,若企業在海外業務被認定為存在重大制裁風險,如涉及美國或歐盟等 “相關司法權區” 的制裁范圍內的活動,可能需要在上市文件的顯著位置披露相關制裁風險,而港交所若判定其上市會對 “相關人士” 造成重大風險或可能有損港交所的聲譽,其上市申請可能會被拒絕。
因此,為了確保在大環境下順利上市,奇瑞或許不得不放棄在港交所的IPO申請中加入出口業務內容,也就因此不得不承擔相應的估值損失。
不過,這一小插曲并不會從根本上對奇瑞在資本市場的價值造成破壞。
從經營業務范圍來看,奇瑞目前在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銷量占比約為50:50,無論是海外業務還是國內業務都擁有獨立健康發展的能力,因此即使剔除海外業務,其余業務的獨立性和盈利情況也足以支撐其上市公司的股價。
更進一步地說,奇瑞在海外市場的成績,也將通過財務協同效應和市場調節而反應在其股價中,最終影響到其市值發展。
因此,對于奇瑞來說,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全力沖過IPO,獲得正式上市資格,為接下來更加殘酷的市場競爭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