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4潘家園第六屆全國秋季古舊書博覽會啟幕,本屆書博會聚焦“傳承”與“保護”兩大主題,開設十余個專題板塊,千套萬本精品舊書集中展銷,更有雕版拓印、古籍修復等傳統技藝供游客現場體驗。
本屆書博會將持續到10月27日,首次開啟線上共享直播間活動,邀請知名古籍善本藏家、業內專家等進行直播,講解本屆書博會展銷的精品古籍善本,分享古籍保護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
2024潘家園第六屆全國秋季古舊書博覽會首日,市民在舊書攤前淘書。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啟幕首日,特色古舊書攤熱度初顯
本屆書博會開設特色品牌舊書展區、古舊圖書展區、潘書館閱讀體驗展區等十余個專題板塊,其中,古籍文獻、民國書刊、名人墨跡交易區網羅全國各地高品質珍稀古籍舊書,涵蓋線裝古籍、民國舊書、地方縣志、手稿、手抄本等品類。
啟幕首日,記者到書博會現場探訪發現,古舊圖書展區已經聚集了不少消費者。王貴是舊書攤的攤主,從事舊書行業將近三十年,他的舊書攤上有文學經典,也有雜志科普。一位消費者在他這里購買了三本舊書、一套叢書,因為是同鄉,王貴給打了折扣。他告訴記者,每屆書博會他都參與,相比于往年,今年的年輕消費者不少。
2024潘家園第六屆全國秋季古舊書博覽會啟幕,千套萬本精品舊書展銷。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書博會每次都有很多行業內的專家和學者,這對于我們攤主來說,也是很難得的交流機會。”潘衛強在潘家園擺攤18年,他的攤位上也有不少年輕面孔,潘衛強說:“年輕人主要是好奇,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有年輕人愿意了解古籍,了解傳統文化。”
比起入門門檻較低的古舊圖書,古籍展區的書攤類型更細化,消費者的購書需求也由閱讀轉向研究和收藏。孫平從事古舊書行業已經二十多年,她的攤位主要交易縣志古籍,出版時間基本都是明清之前。
孫平介紹:“縣志這類古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一套縣志,記錄著該地區的人文、地理、禮儀等方面的內容,相當于古時候的知識全書。”孫平深耕縣志已經有七年時間,全國兩千多個區縣里,她經手過的縣志就超過500套。
學習古籍修復,首開線上共享直播間
首次開啟線上共享直播間活動,是本屆書博會的一大亮點。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悅介紹,直播間邀請了多位知名古籍善本藏家和業內專家,將通過潘家園官方社交平臺進行直播。
直播間設置在體驗區,兩三名專家坐鎮,多場次、多主題進行,市民也可在現場觀看。記者探訪直播間看到,一位古籍善本藏家正在為直播間的觀眾講解《墨藪》一書,這是唐代書法家韋續所撰的書法論著,記錄著唐代以前出現的各種書法字體和作者,還介紹了各時期著名書法家及其書法特色。
2024潘家園第六屆全國秋季古舊書博覽會首開線上共享直播間,專家講解古籍知識。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張悅說:“開設線上共享直播間,相當于搭建一個文書知識交流的平臺,由專家們來介紹這些有分量的、珍貴的古籍,分享知識、傳播優秀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吸引一些年輕的受眾,來感受古書的魅力。”除了古籍講解之外,本屆書博會期間,直播間還將邀請古籍修復技藝專家,直播展示古籍修復技藝與過程。
古籍修復,也可在現場體驗。本屆書博會首次設置古籍修復展臺,市民可以在現場看到、摸到修復后的古籍,并且上手體驗。趙書香參與古籍修復工作多年,在現場負責為市民講解修復技藝。她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經過修復的清代作文本。
“這個作文本的主人是一名清代的女學生,名叫蘇福珍。修復前,作文本已經被撕成了上下兩半。”趙書香的家庭從事舊書古籍行業,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從小便學習舊書古籍的修復,偶然得到這個作文本,她便將其修復好。“修舊如舊,是古籍修復的主要原則之一,對于沒有確切依據的缺字、缺句,都不能進行擅自補充,只能把書頁補全。”
多項傳統技藝、沙龍活動供市民體驗
除了古籍修復之外,在本屆書博會的體驗區中,還有雕版拓印等傳統技藝可供市民體驗。啟幕首日,體驗區吸引了不少市民,記者看到,市民將拓印得到的紋樣、文字收好帶走。張悅說:“我們希望市民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樂趣,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希望通過推出這樣的體驗活動,能夠讓舊書市場更活躍。”
在體驗區里,記者遇到了兩名參與打卡換舊書的市民,他們參與了體驗區的每一個活動。其中一名張姓市民告訴記者:“我覺得拓印這個體驗很有趣,以前的人真的很厲害,能夠利用那么有限的工具完成文字、圖樣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