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或許在感知品質和智駕方面做得不怎么樣,但論混動技術其實遠沒有網上說得那么差。比亞迪的DMi和本田iMMD都一樣是前驅雙電機串并聯混動。對這種技術路線來說,插電混動PHEV和油電混動HEV,只是差在電池容量和充電口上。不管是“比亞迪不會做HEV”還是“本田的PHEV沒技術”,都是偽命題。否定DMi和否定iMMD本質上是一回事。
截止2024年,本田目前有4款插混——CRV和皓影,雅閣和英仕派,除了電池加大,動力系統也升級到了第四代iMMD,比上一代有明顯升級。具體變化我就以自己最熟悉的雅閣來說吧。
動力:高速性能改善明顯
1.驅動電機最大功率不變還是135kW,但最大扭矩提升到335Nm(+20Nm),最高轉速提升到14500rpm(+1500rpm),最大功率平臺從5000-6000rpm擴大到5000-8000rpm,對應車速73-116km/h。
2.發電機和驅動電機由同心軸布局改為平行軸布局,縮小了動力總成(包括PCU)的體積,有助于機艙降噪。
3.減小了發動機直驅擋傳動比,以雅閣為例,120km/h巡航轉速從三代的2700rpm降到2400rpm,利好NVH和油耗。
4.改用直噴發動機,最大功率109kW(提升2kW),最大扭矩182Nm(提升7Nm)。雖然最大熱效率沒變,但高熱效率區間擴大了不少,尤其是高負荷時的效率顯著提高,踩大油門更不用心疼了。
5.調整了串聯模式的發動機性格,大油門下用模擬換擋(油門不變的話依然是恒功輸出)代替原來的恒扭恒轉速的CVT風格。
6.發動機低扭提升,發動機直驅介入的轉速和車速更低(以雅閣為例,從10代的1600rpm、72km/h到11代的1380rpm、68km/h),進一步優化高速巡航傳動效率。
大電池好處多
從HEV變成PHEV,電池容量大了十幾倍,支持長距離純電續航就不說了,還解決了HEV的5大尷尬:
HEV可用電量不到0.6kWh,連續加速耐力不足(激烈駕駛5秒掉一格電,最多允許掉8格電),路上想跟誰嘣一把或者地板油超車最多只有三板斧的機會。PHEV可用電量提高了近30倍,踩多少腳動力都管夠。
HEV電池功率(59kW)遠小于電機功率(135kW),純電狀態猛踩地板油的第一時間只能獲得40%的動力,需要等一兩秒后發動機轉速拉起來才能獲得全部動力。而PHEV電池容量可以支持更大功率的充放電,單靠電池就可以提供80%的動力,加速完全不用等。
長下坡時HEV的小電池一兩公里就會充滿,之后就用不了動能回收,只能靠發動機制動輔助剎車,會浪費大量能量。PHEV就沒問題了,只要你別特意在山頂把電池充滿,下坡可以盡情回收電能,爽得不要不要的。
電池的輔助能力更強:串聯模式下發動機可以維持較低轉速發電,油門踩到一半也不用犧牲NVH,而HEV電量和功率都不夠,油門稍稍大一點就需要發動機動輒拉到兩三千轉。
EV模式范圍更大,高電量時把功率表踩到80%發動機都未必介入,而HEV基本上踩到20%就必須退出EV模式了。
駕駛感受
優點:
整車隔音和發動機NVH進步很大,擺脫了二代和三代的廉價感。
續航扎實,非低溫天氣輕松跑到標稱續航。
7.3秒破百的動力不算驚艷,但綽綽有余且對得起參數,而且低電量幾乎不打折。
電機功率退坡點從87km/h延后到116km/h,高速動力明顯改善。
直驅平順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老款高速巡航松油門僅有的一絲拖拽感也被抹平了。
乘坐空間和座椅舒適性依舊是同級數一數二。
全工況動力響應又快又絲滑。
大師級CRBS調校,剎車踏板全域都能做到機械制動與電制動無縫過渡。
低溫油耗明顯改善,優化了很多發動機原地燒水但不充電的工況。
缺點:
人人喊打的臺階式后備廂,后座還只能整體放倒,嚴重影響觀感和空間實用性。
全系沒有數顯胎壓也不給備胎,長途不夠安心。
低速轉向手感還是比較澀,老款歷史遺留問題。
界面上不能自定義自動保電比例,只能手動控制。
不支持對外放電,自駕游少了可玩性。
加大了電池卻不大幅提高電機性能,豐田還知道把榮放插混做成300馬力呢。
只能慢充,對沒有家充又想買插混的用戶是個勸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