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artner的統計,2021年全球智能設備已經達到超過250億臺。
IoT Analytics也給出了類似的數據,2021年全球智能設備連接數已經達到了220億,其中物聯網設備數量占比70%。
2025年智能設備數量將會達到309億,物聯網設備數量占比會高達83%。
盡管智能設備數量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伴隨之而來的卻是應用開發以及創新的停滯。
根據Gartner的統計,2021年IoT應用總數僅為5800萬個,而且其中大多數應用僅能夠連接數十臺設備。
剩下應用的拓展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物聯網終端及各種傳感器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卻沒有相應的應用程序進行開發與創新。
于是,這些設備只能淪為冗余,而它們之間的互聯就更成了問題,有些甚至連基礎通信都難以維持。
因此,要想實現設備之間的互聯,想要良好的用戶體驗,恐怕就需要最起碼要有相應的標準化協議來進行引導。
聯想“超級互聯”理念
近日,在2023聯想智秋發布會上,聯想提出了一個概念,將不同品牌間的產品一樣實現互聯互通,這個概念就是“超級互聯”。
那么什么叫做超級互聯呢?
聯想方面解釋道,這個理念是從用戶場景出發,將用戶操作的繁瑣程度降到最低的基礎上,提升設備之間的互聯能力。
因為從用戶的視角來看,目前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幾個設備品牌除聯想外,還有蘋果、三星、華為等。
但是就算是同一品牌旗下的設備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互聯障礙,如果再是不同品牌,自然就更加困難了。
根本不是想要連接就能輕松實現的,更何況就算成功了連接,也依舊會受到很多限制,用戶體驗很不好。
而這一現狀也并非是由哪個品牌強加上的,而是因為行業標準的問題,影響的主要還是用戶體驗。
所以聯想方面表示,要實現更好的互聯體驗,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產品的互聯能力,如果能完成這些工作,那么接下來的事就好談了。
聯想方面將自身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規劃,他們認為將重點放在核心不變上,在后的階段中逐步接入更多方向的外圍設備將會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核心設備自然就是電腦、平板和手機,首先通過提升這三種核心設備之間的連接性與協作能力,才能有更多外圍設備在此基礎上拓展出更多場景和應用。
聯想還強調,超級互聯并不是讓他們自娛自樂,而是希望借此推動更廣泛生態間的合作,為全新數字化體驗提供服務,從而助力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產業創新。
打破固有生態壁壘。
可以看到,在將自己的生態圈擴大之前,聯想考慮到的是自身技術的問題。
畢竟只有自身技術過硬才能使各項落地順利進行。
此外,他們還發現,隨著數字化轉型進入到加速階段,企業甚至會打破固有生態壁壘,加強領域間的合作。
這說明了跨行業合作將成為未來物聯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想要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將自身技術與一家電池生產企業進行結合,從而生產出一種全新的電池技術,那么這會為雙方帶來怎樣的新機會?
顯而易見,如果成功了,那么雙方將會因這種新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打破生態壁壘進行合作不僅會給自身帶來發展機遇,同時也促進了物聯網行業的發展,有助于整個行業生態系統進化升級。
當然,這樣的合作模式還可以在其他行業中實現,會有更多企業參與到這種創新合作中。
提升用戶體驗。
目前,我們應該為自己所處的新數字化時代感到高興,因為以前不敢想象會變成現在這樣,更重要的是,我們理應對未來保持期待和憧憬。
喬布斯曾說:“人們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拿出這個東西來給他們。”
同樣,各個品牌之間相互競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最終受益的也還是使用這些產品的消費者。
而在用戶之中,電腦、平板和手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些產品相互連接所形成的一系列應用場景能夠直接影響到用戶使用體驗。
但是在無數場景中,由于多種原因,它們都體現出了更好的可能性。
從個人用戶到企業用戶,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簡化流程,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以及創造更多性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