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最近一兩年時間里,國內新能源汽車在沖擊高端市場的過程中,表現越來越強勢了,包括問界M9、理想L9在內的4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型,銷量都能過萬,而理想L7、理想L8這樣3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型,也曾一度銷量過萬。可以這么說,正是因為新能源技術的強勢加持,國產高端車型才有了機會突破豪華品牌油車壟斷,在高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目前在國內暢銷的國產高端車型,基本上都是增程式電動車,幾乎沒有30萬以上的插混車型能夠暢銷。但是另一個方面,增程式電動車又被冠以技術陳舊、落后的名頭,這就非常割裂了,很多廠商和“專家”都說增程式電動技術沒有插電混動先進,但是高端車型上,就是更喜歡用增程式電動技術,這些車型也更“容易”暢銷!
首先從底層結構來講,增程式電動車的產品體驗上限,無疑是更高的,這么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增程式電動車的本質就是電動車,因為增程器始終不參與直接驅動,頂多就是一個發電機。從輪端的角度上來說,增程式電動車和純電車沒有區別,在產品體驗上,增程式電動車和純電車幾乎沒有區別,動力輸出線性,沒有任何頓挫,這對于高端車型來說,很重要。
而很多插混車型,尤其是多擋插混,本質上還是燃油車,雖然加速更加迅猛,但是核心還是沒有變,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發動機就要介入,加上有些多擋變速箱還會有一些頓挫,從行駛的體驗上來講,顯然是不如增程式電動車的。
其次就是高端車型很在意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大家可能也看到了,在國內汽車市場,級別和段位最高的駕駛輔助系統,基本上都出現在純電車型和增程式電動車上,包括理想的端到端、華為的ADS3.0、特斯拉的FSD等等!高階智能駕駛能夠出現在這些車型上,核心原因就是沒有發動機參與驅動,信號傳輸和決策會少走很多流程,信號可以直接傳導到輪端,對于高階智能駕駛來說,傳輸和決策時間就是最寶貴的。
而插混車型因為時不時需要發動機介入,尤其是多擋變速箱,智駕系統作出的決策,可能就需要經過發動機、變速箱、傳動系統,才能到達輪端,這其中不僅需要損耗更多的時間,而且不確定性也會大大增加。對于相對保守的一般駕駛輔助系統來說,影響不大,但是對于相對激進,對時間損失要求比較高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只有純電和增程這兩種完全的電驅動車型才能完成。
所以對于高端車型來說,想要搭載高級別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除了純電就是增程了,而很多高預算的小伙伴,購買新能源汽車,對智駕這一塊還是很看重的,那么插混車型顯然沒有這個滿足能力。
當然了,有小伙伴就問了,增程式電動車不是虧電油耗更高嗎?問題在于,先不要說大多數用戶的日常使用場景,都是短距離通勤較多,長途較少,日常純電行駛,不用燒油!而且對于高端車用戶來說,是在于更好的體驗呢,還是更在意更低的油耗呢?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相對來說更加省油的插電式混動技術,出現在了中低端車型,因為潛在用戶更加在意油耗、續航方面的東西。而對于高端車型來說,顯然更加在意產品體驗,很顯然,從綜合體驗上來說,增程式電動技術更加適合,上限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