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假期剛剛復工,已經遍地都是“AI味”。
先是“AI界拼多多”DeepSeek,從除夕前火到了現在。它憑借著“低訓練成本”、“能和OpenAI一較高下的模型能力”,直接給全球來了一劑猛藥,甚至讓OpenAI、英偉達兩大AI巨頭公司感受到了“威脅”。關于DeepSeek成本、能力、創始人的“神話”和“誤讀”,還在此起彼伏出現。
其次是“扭秧歌機器人”成為春晚“顯眼包”,16個穿著花棉襖的人形機器人整整齊齊地站在舞臺中央轉動手絹,14多億觀眾在拍手大笑的同時,也讓背后的研發公司宇樹科技一炮而紅。
近兩年,AI成為最熱門的行業,沒有之一?;ヂ摼W巨頭、AI六小虎卷模型和應用卷得火熱,普通用戶也通過Midjourney、ChatGPT等現象級AI產品,以及AI耳機、AI眼鏡等硬件,切身感受到了AI的來襲。
即便這一行業中途也遇到過被否定、被質疑的時刻,但2025年開年的這波熱度,讓不少AI從業者認為,以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AI很可能在今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定焦One」和幾位AI行業的資深投資人聊了聊,他們作為嗅覺最靈敏的人,在過去兩年密切關注AI行業,有人甚至投資了不下十家AI公司,有著豐富的操盤經驗和血淚教訓。
他們的投資風格也很不一樣,有人喜歡多位布局,既看大模型這類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人形機器人這種相對小眾的領域。有人則重點押注某一領域,比如全部押寶AI眼鏡。
他們對今年AI發展的重點方向也有趨于一致的預測:
技術突破上:多模態模型能力持續升級,朝向多模態理解和生成的統一發展;
普及度上:AI將和更多專業領域深度融合,甚至取代更多人的工作(典型代表是初級程序員);
發展困境上:模型突破能力、可使用數據量、產品商業化面臨的挑戰不小;
投資態度上:過去看好的領域不放棄,但也會關注新領域,集中在AI硬件、AI Agent兩大方向。
大家也對DeepSeek的爆火感到意外和驚喜,它必然會助推AI行業的發展,也當然會令競爭加劇。做FA的李明明覺得,大模型六小虎可能會出現部分掉隊。資深投資人陳悅天認為,DeepSeek的廣泛傳播讓更多人知道了LLM(大語言模型)的功能并開始嘗試使用,2025年會成為AI Agent應用大爆發的一年,新的商業模式也將誕生。
AI領域的初步競爭階段已結束,2025年或將成為AI技術成熟、應用落地的關鍵節點。
被看好的AI硬件:眼鏡熱度最高,陪伴玩具機會最多
如今掃地機器人、音響、手機等但凡能和AI搭上邊的電子設備,都不落伍地推出了AI功能。不過,目前比較火的AI硬件大致分為三類:AI眼鏡、AI耳機、AI陪伴玩具,這也是投資人今年比較關注的三大方向。
其中AI眼鏡關注度最高。
「定焦One」在此前《狂飆的AI眼鏡,能火多久?》一稿中提到,去年AI+眼鏡這股風就吹了起來,由于參與者太多還掀起了“百鏡大戰”。不過廠商們大多為刷個存在感,產品處于僅發布狀態,將真正量產發售的時間定在了2025年。如今,2025年已至,多家AI眼鏡得露出廬山真面目,接受消費者檢驗。
大家看好AI眼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代表性產品「Ray-Ban Meta」智能眼鏡大賣,這款由Meta與百年眼鏡老店雷朋聯合推出的智能眼鏡,憑借輕量化的眼鏡外形且支持聽音樂、拍照、錄像等AI功能,上市后就一炮而紅。
相比「Ray-Ban Meta」們這種音頻+攝像頭配置的AI眼鏡類型,在此基礎上增加AR(增強現實)功能的AI眼鏡,是今年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在此種搭配下,AI眼鏡能干很多事,甚至未來可能讓很多電子設備和職業“消失”,比如它已經能實現翻譯功能,用戶只要戴上眼鏡,對方說的外語便直接變成中文顯示在眼鏡上,實現無障礙溝通。
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認為,AI眼鏡的想象空間很大,“在五官中,眼睛這一區域能獲取的外部信息最多,所以相較于其他佩戴設備,眼鏡獲取的信息量最大,并且具備同場感(眼睛看到的便是眼鏡看到的),因此眼鏡目前是能實現最多復雜功能的硬件載體,AI眼鏡的終極目標是取代手機。”
李明明也持續關注AI眼鏡,但他提醒,AI眼鏡的競爭十分火熱,這屬于大廠間的比拼,初創公司很難有機會。而且AI眼鏡本身也有很多限制,目前所具備的功能都還脫離不了手機,存在面向市場后,雷聲大雨點小的風險。
另外一類投資人看好的硬件是AI耳機(關于AI耳機的更多信息,可以點擊《AI耳機開年大戰:誰賣爆?誰尷尬?》),原因和AI眼鏡差不多,認為其提供的語音交互、實時翻譯、錄音轉譯等功能,取代了手機部分功能,方便懶人操作,但缺點是功能有限,且無法離開手機使用。
還有一類比較火的AI硬件是AI陪伴玩具。
AI陪伴玩具主要通過擬人、擬物等語言方式,套在毛絨玩具、機器人的殼子里,給用戶提供情感陪伴,有的還能當老師(植入數學、編程等知識)、監測用戶健康,價格區間的選擇度也很高,最低10元便能入手一款,用戶試水成本低(更多信息可點擊《爆火的AI陪伴玩具,到底行不行?》)。
這些特點,讓李明明也在重點看AI陪伴玩具,“相較其他AI硬件,這一品類的載體呈現形態多樣,感官優勢明顯,也給了創業公司更多參與的機會。”
不過正是因為進入門檻低,這門生意不容易做大。大多數AI陪伴玩具的底層技術原理和智能音箱設備差不多,目前只能提供一些基礎對話,做不到深層情感陪伴,限制了AI陪伴玩具的想象空間。
多位投資人認為,所有復雜的硬件產品都值得用AI做一遍,但無論眼鏡還是玩具,它們最終的命運還是過渡性產品。
陳悅天覺得,大量硬件可能會因為AI技術的發展,變成無用的東西。當工作流改變,場景也在被重新發明,AI原生硬件(基于AI改造硬件的功能開發流程)才是AI硬件最終的歸宿。
應用軟件快速進化:AI Agent將讓越來越多人失業?
看完硬件,再來看軟件。
AI在軟件上的應用更加廣泛,比如用戶熟悉的通用型智能助手(Siri)、內容生成工具(文生圖、文生視頻),以及各細分行業的工具迭代更新,都離不開AI。王晟預測,僅基于電腦、手機開發的各種AI助手,今年還會冒出來很多。
目前AI軟件應用可主要分為Copilot、Agent兩類,前者可以理解為“輔助駕駛”(只有手),后者可以理解為“自動駕駛”(有手有大腦),能自主執行任務,比如用戶想某天出去玩,Agent不僅能提供當天的天氣預報,還會將這一行程添加到日歷里,主動完成一系列相關操作。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公開表示,Agent是其最看好的AI應用發展方向,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曾預測,2025年將是AI Agent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今年1月底,OpenAI發布了首款AI Agent產品Operator,其可以像真人一樣瀏覽網頁購物、訂票、點餐,同時可識別可疑消息并及時制止。為了保護用戶隱私,對于信用卡信息、付款信息,Operator無法自主操作,需要人工確認,以及也不能處理銀行交易、發送電子郵件。
雖然Operator還有很多限制,但已經給外界展示了其不錯的自主能力。王晟覺得,過去AI應用大多以軟件形式出現,操作單個工具,今年會從工具走向代理,是“一堆人”。
這種判斷主要源于GPT-o1這一技術范式的出現,如果該技術不斷發展成熟,能在不同的垂直領域里面跑通,他覺得國內的Agent業務能在近兩年快速發展起來,未來的AI應用都會是“造人”,程序員,律師、老師、醫生,甚至男女朋友,都可以用AI取代。
在眾多工種中,不止一位投資人覺得,程序員將最先受到沖擊。王晟認為,代碼本身的整潔度、高度結構化、高精準性特點,特別適合AI。
有著程序員背景的陳悅天更是親身驗證了AI編程的實力。他最近用了一款AI編程軟件,一周寫了一個個人網站、一個前后端整合部署的爬蟲軟件、一個錢包管理服務,全程用自然語言編程,自己沒有寫一行代碼。
這也讓他覺得,AI編程和AI Agent編程的出現是革命性的。如今AI不僅替代了初級程序員的工作,他的公司已經實現了AI的全方位參與,用AI抓新聞、抓熱搜熱詞、出文章文案和圖片,運營社交網絡賬號……AI陸續取代了公司的程序員、運營和策劃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