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粉衣藍衫的身影,兩折翩躚飛舞的折扇,越劇舞臺上,《梁山伯與祝英臺》常演不衰。1月5日晚,上海越劇院攜這部作品亮相國家大劇院“百戲中華”非遺戲曲展演,現(xiàn)場近乎座無虛席。
這是一次不禁讓人感慨經典不愧為經典的演出?!读荷讲c祝英臺》見證了女子越劇百年誕生、發(fā)展與繁榮的全過程,有人極愛《十八相送》《我家有個小九妹》《樓臺會》《回十八》等經久流傳的唱段,這些旋律中,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影子時時閃現(xiàn),這部蜚聲國際的中國管弦樂作品,曾經就從越劇中汲取了豐沛靈感;有人感慨故事的美妙跌宕,相識相知、許諾終身、大膽抗婚、陰陽兩隔、化蝶歸去,節(jié)奏緊密,笑淚兼有;也有人驚嘆于作品對女子讀書、婚姻自主的肯定,性別平等與反抗封建的意識早已唱響先聲……
總而言之,《梁山伯與祝英臺》之“美”,歷久而彌新。上海越劇院的班底,這一次為經典作品賦予了足夠精彩且有誠意的表達,整臺演出在青山綠水、楊柳依依的明媚氛圍中展開,飾演祝英臺、梁山伯的盛舒揚、王柔桑一亮相便是滿堂彩,他們用功底深厚的表演,將這段傳唱千古的故事詮釋得入木三分,從同窗三載的暗生情愫到十八相送時的反復試探,從強拆姻緣的悲痛欲絕到化蝶新生的超然喜悅,他們無不演繹得動人情腸。哪怕祝英臺半羞半嗔地調侃“直男”梁山伯是“呆頭鵝”這樣的橋段,觀眾們也許已看過無數(shù)次,但在現(xiàn)場,他們仍然會因為臺上可愛又精彩的表現(xiàn)而會心地歡笑鼓掌——能夠跨越時空的距離喚醒深層的共鳴,這正是經典令人敬畏的力量。
包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內,此次上海越劇院登臺國家大劇院,還帶來了《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3部經典,連續(xù)4天的演出可謂聲勢浩大,不俗的上座率是當下演藝市場掀起傳統(tǒng)文化熱潮的真實寫照。如今,在網絡平臺的助力下,越劇大受關注,如何借勢為戲曲等傳統(tǒng)文化謀求更長遠的發(fā)展,值得深思并及早抓住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