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 ,約140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游客作為2024年“入境旅游第一團”開啟了上海之旅,并與2.5萬上海市民游客共同參與了2024年“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體驗舞獅表演、撞古寺銅鐘、寫新年祝福、蓋新年郵戳、品越年素面、玩非遺項目。
在有著千年歷史的上海龍華地區,一場“龍華塔光影秀”為這場“新年第一游”疊加了時髦的科技元素。將光影畫面嵌入千年寶塔,小到投影角度、大到整體視覺效果都幾易其稿,不僅為“新年第一游”帶來了新的文商旅復合體驗,更是對龍華地區千年古韻文脈的一次充分喚醒。
2023年12月31日,市民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
溯源歷史,傳承千年多有不易
“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至今已舉辦35年,是上海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新年活動,到千年龍華古寺敲響“龍華晚鐘”則是其中一大迎新傳統。今年活動有何新亮點?在徐匯區文旅局局長伍彥心看來,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來看龍華的整體煥新。
時間維度上,“龍華晚鐘”早在明清時期就位列“滬城八景”之一。相較近期熱播劇《繁花》中主人公寶總與汪小姐在外灘和平飯店跨年,創辦于1989年的“上海新年第一游”主題活動選擇了兼具江南文化與紅色文化底蘊的龍華地區,在千年龍華寶塔、百年龍華晚鐘的映襯下,邀請市民游客共迎新年。
2023年12月31日,市民游客在龍華廣場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
空間維度上,龍華寺、龍華塔、龍華烈士紀念館以及龍華烈士陵園等歷史古跡和紅色地標,為龍華地區譜寫了厚重的歷史內涵。
據史料記載,龍華地區的歷史最早可溯至宋代一處名為“龍華村”的江邊村落。公元1271年至1294年間,這里成為元代上海縣城至松江府郵路上的重要驛站“龍華鋪”,其功能一直延續了600多年。由于上海正式建制為縣為公元1291年,因此也有了“先有龍華,后有上海”的說法。
龍華寺與龍華塔的歷史則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相傳三國時期的吳國赤烏年間,康居國大丞相的兒子康僧會路過龍華蕩,認定此處為一塊“寶地”,于公元242年取得土地并在此結茅開山,創設寺廟,命名“龍華”。公元247年,即三國時期吳國赤烏十年,康僧會又組織人力修建寶塔,龍華地區逐漸因塔寺交相輝映而聞名于世。
龍華塔光影秀
因古剎、古塔和桃花等“龍華三絕”而成為江南勝景的龍華地區,在明代已是頗為繁榮的“龍華鎮”。但歷史上,龍華地區也經歷諸多坎坷:龍華塔因毀于戰亂,在北宋年間重新興建;明嘉靖年間,倭亂使龍華鎮遭到重創;此后400多年中,龍華鎮一直迭遭兵患……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龍華古鎮才獲得新生。
1959年,龍華寺與龍華塔被列為上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龍華塔作為宋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而今,龍華古寺的中軸線由南往北,呈現了以藏經樓為代表的“硬山式”和以飛檐翹角風格為代表的“歇山式”等建筑樣式,建筑群主次布列有序,結構協調又不失靈動輕快,給人以壯麗雄飛的美感,也讓龍華地區的江南古韻脫穎而出,有了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寶貴積淀。
龍華塔光影秀
歷經幾輪更新,實現能級躍升
龍華地區在空間維度上的另一重要價值,是探索了城市更新的一種路徑樣本。
伍彥心介紹,在推動龍華塔修繕、龍華廣場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在翻閱眾多龍華地區老照片后發現,從阡陌農田到新市鎮,龍華地區的建筑和人口不斷增加,龍華古鎮也從最初遠離龍華塔的位置一直延伸至龍華塔前。
然而,整個龍華地區的建筑和交通布局以及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始終缺乏系統性的規劃。
2021年,修繕中的龍華塔
龍華塔光影秀
轉機來自2003年《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正式實施。上海中心城區劃分了12片總面積近27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風貌區,龍華作為其中之一,不僅在保護等級上作為城市遺產被提升到了新高度,有了法規保護后,龍華地區的建筑限高、改擴建標準都更為明確,區域的整體歷史風貌首先穩定了。
記者查閱相關報道時發現,對于龍華古鎮的去留,學界曾有兩種建議。其一,是像七寶古鎮那樣,保留后進行文旅開發,其二是確定建筑無保留價值后,將整個區域重新進行整體規劃。
龍華地區走向了后者。世紀交替之際,徐匯區在拆除龍華寺周邊3萬平方米危房簡屋后,在龍華老街舊址興建了龍華旅游城,原先將龍華寺與龍華塔分隔兩地的龍華路經改道來到了如今的位置,削弱了交通干道對龍華塔塔基的影響。一度廣為徐匯居民熟知的“龍華樂購”超市也同期開門營業。
但作為時代產物的龍華旅游城終有完成使命的一刻。隨著軌交11、12號線相繼在龍華設站,龍華地區的文化輻射力與商旅文價值有了新的躍升。
2021年6月,即將完成改造提升的龍華廣場
2021年6月,龍華廣場正式向市民開放,作為龍陵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關鍵節點,首次充分打開了圍繞龍華寺、龍華塔的城市立面。3個月后,龍華塔修繕工程基本完成,相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兩次大修,此次修繕專門依照宋式塔的風格恢復了寶塔元素,塔頂寶瓶則再次貼上金箔,寶塔七層八角的56個風鐸也完成修補替換,恢復最初的悠揚鈴聲。
此時,龍華塔周邊第一次呈現出清晰的城市界面,將承載更復合的城市功能。
去年國慶前夕,新開業的龍華會商場以10萬平方米的商業空間以及“首個與千年龍華古剎相望的街區商業體”這一鮮明標簽,實現了“開業即火”。歷經多輪城市更新,龍華地區在空間上“縫合”了散落各處的龍華古韻元素,也在此過程中成為連接“大徐家匯”地區與徐匯濱江的關鍵節點。
當人們在龍華會二樓街區遠眺西岸智塔與龍華塔時,厚重歷史與未來科技在此交匯,龍華片區也就此實現了又一次功能完善與能級提升。
2023年12月31日,市民游客在龍華廣場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
光影背后,科技賦能活化古建
去年12月31日晚,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的游客在龍華市民廣場“新年郵局”許下美好愿望,與大型互動裝置“許愿集”合影打卡,到位于地下的塔影空間從“水下”仰望龍華塔,體驗復刻版的“秋江塔影”勝景,也在龍華會延時開放至凌晨的冬日市集放飛電子祈福心愿、體驗非遺項目,共同迎來2024年吉祥字“澤”的發布。
作為此次“新年第一游”的全新亮點,龍華塔光影秀以燈光、投影、音樂等多元形式,展現了“科技+文旅+古韻”跨界融合后的時代魅力。
記者了解到,與以往燈光秀平面投影的呈現方式不同,此次龍華塔光影秀在寶塔四角都設置了投影儀,每臺裝置投射超90度范圍,在龍華塔上呈現出360度的光影效果,以新技術賦能老建筑。
2023年12月31日,市民游客在龍華廣場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
然而,相較在平整的墻面、現代建筑立面呈現光影效果,擁有千年歷史的龍華塔建筑輪廓精妙、立面元素復雜,光影效果投射后往往被寶塔復雜的建筑細節“吃掉”。“一開始建模的字體是金色,現場實際投放后發現都被龍華塔的建筑細節消解了,需要調整色調。”伍彥心說。
為此,光影秀在設計過程中,一方面通過數字建模模擬路徑,并制作實體模型來調整投射角度。另一方面,通過音樂、音效在現場進行氛圍烘托。如,當光影秀進行到解構龍華塔的建筑結構這一環節,現場就出現類似木頭摩擦、榫卯拼接的音效,增強觀眾對寶塔的廊、柱、屋檐等細節的代入感。
2023年12月31日,市民游客在龍華廣場參與“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
在位于龍華廣場地下的塔影空間,徐匯區圖書館將此作為徐家匯書院的延伸,配送了大量有關歷史、民俗活動、傳統飲食、中華古建筑、江南文化、老上海風情、中華非遺等領域的藏書,帶領公眾來此閱讀、體驗和傳遞千年古韻。
伍彥心介紹,今年徐匯區還將圍繞“非遺新體驗”開展創新探索,主打“非遺+消費”,繼續舉辦龍華廟會,設置江南傳統民俗市集,推廣老鳳祥非遺項目,提升琺瑯彩、盤扣、絨繡、織錦等非遺技藝的經濟附加值。
與此同時,借助轄區內米哈游、趣加互娛、騰訊等游戲企業集聚的特質,徐匯還將積極推進“非遺+游戲”的賦能轉化,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企業與轄區內的上海京劇院、上海昆曲團、上海越劇院合作,拓寬非遺活化利用范疇,促進非遺文化出海。
新的一年,一個能“春逛龍華廟會”“夏聽MISA(上海夏季音樂節)”“秋賞藝術西岸”“冬撞龍華晚鐘”的徐匯,也將進一步強化上海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