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家口、衡陽等地相繼宣布“取消公攤面積”,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心。表面上看是一個簡單的房地產政策調整,實則暴露出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利益博弈。
為什么現在要取消公攤?
公攤面積一直是買房者心中的痛。買100平方的房子,實際能用的可能只有70多平方,這種“明明白白的糊涂賬”讓許多人很不舒服。
在房地產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當下,取消公攤面積既是順應人的意愿,也是倒逼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誰在反對取消公攤?
開發商自然是很大的反對者。公攤面積是開發商多年來的“隱性收益”,一旦取消,將直接影響其利潤空間。
當然,有一些地方也在暗中觀望。因為取消公攤可能影響土地出讓金收入,畢竟按建筑面積出讓的土地,收入要比按套內面積出讓高得多。
真的能取消嗎?
從國際經驗看,香港、美國、英國等發達地區早已采用套內面積計價。這說明取消公攤是房地產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但在我們這來看,這個過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測算標準的統一、新老房 源的價 格換算等,都是需要克服的難題。
對買房者意味著什么?
短期來看,房價可能會有所上漲,因為開發商會把原本分攤的成本轉嫁到套內面積上。
但從長遠看,取消公攤將使房地產交易更加透明,買房者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買到了多少實際使用面積,這無疑是件好事。
不得不說的是,取消公攤面積只是房地產市場變革的一小步。要真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更多制度創新和政策突破。這場變革,考驗的是決心,更考驗的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