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車賣出去,現在的汽車圈已經從宮斗劇,進一步降級到了幼兒園里小朋友的場景。
比如,打不過就叫家長;比如,鼓勵“社畜”;比如,之前是用手拿著盆來潑臟水,現在卻進入灑水車批量作業的意思;再比如,車企可以選擇性忘記“互聯網有記憶”的社交法則,說出一些讓行業略感突兀,卻又可以接受的話。
周一,車企聚焦辟謠。理想辟謠了裁員,阿維塔辟謠無意收購停擺50天的高合,豐田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華為;周二,蹭小米SU7流量的智己L6爆發了一連串的故事,為了新車的發布,有員工錯過孩子出生,連陽四次不請假,把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學校,以及為了證明自己比小米好,但搞錯了小米的數據,被要求書面道歉;周四,奇瑞在智界上放棄靈魂,尹同躍在演講上直接點明“在中國,造好車離不開華為技術”,以及智己舉報被小米網暴,但用詞含糊,只提及了有關部門、相關機構,建議它們學習其他車企法務部模式,而非眼前的搖人模式。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對錯,只有利益。所以總之,這些都是被賣車逼的。盡管北京車展還沒有正式開幕,但市場可預期景象已經誕生,30萬元以上看點不足,30萬元以內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開始不講道理。
如果價格降不下去,那就逼一逼供應商
雖然沒有開幕,但2024年北京車展已經展示出了和4年前,甚至和疫情中國際車展的最大不同。
高關注度且承載銷量的燃油車,價格更多下探到20萬元內,新能源車,價格下探到30萬元內。且這不止是因為價格戰把終端優惠打到了這個價位區間,更是車企的主動行為,即主動將車價降至這一區間。
2020北京車展中,豪華車領域熱點是40萬元以上的奔馳E級與寶馬5系廝殺,合資品牌是途昂X,甚至是韓系的現代起亞都在沖擊高端,都在20萬元以上;中國品牌主線是沖高,傳祺M8沖到20萬以上暢銷,高合HiPhi X賣到68萬起步,主銷版本20萬元以上的坦克300則長期加價,蔚小理新品均不低于25萬元。
2024北京車展中,奔馳寶馬選擇不在4月的時間點里貼身肉搏,奔馳純電G級、寶馬i4、MINI都是細分市場出擊。合資板塊里,南北大眾的落點都是重磅油車的換代,包括途觀L Pro、全新邁騰,都將是接下來15-20萬元的重要參與者,豐田擁抱比亞迪和華為,而本田的新電動車已經盯著15萬元級別。中國品牌則均已全面擁抱降價潮,理想L6將在車展前公布自己最便宜的車型,會不會23萬元起步,華為的問界M5定位低于問界M7,而問界M7的翻紅則依賴降價超7萬元。蔚來和小鵬分別推出第二品牌,前者擁抱25萬,后者擁抱15萬元級。
好了,如果再加上最近和小米輿論搏斗的智己L6,半固態電池包裝成固態電池,但預售價最高不超33萬元,一切都在向下卷,向內卷。甚至于還有一個趨勢,之前取代老年代步車的A00級新車,在連續下滑了超過1年之后,又有吉利、奇瑞等車企開始重新加碼推進,很能說明“搶銷量難”的問題。
而擺在消費者面前的事實也很清晰,為了應對持續不斷的價格戰,老車官降和終端優惠,除了比亞迪來做比較有效之外,不論是特斯拉的8000元保險補貼,還是蔚來的10億元置換補貼,理想的終端1.8萬元優惠,最終的刺激程度都不算大。因為從月銷量上來看,政策前后各品牌的銷量波動不過在5000-1萬臺之間,對整個市場的影響意義有限。
技術進步和規模化效應,它們只掌握在少數車企手中。應對價格戰,多數車企選擇的是用縮水進行應對,包括明面的,也包括背面的。明面的,比如余承東對智界S7的再次拯救。如果只看華為鴻蒙春季溝通會關于汽車前95%的內容,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可以說是毫無用處。因為,沒人想到,華為搞的再上市,就是把2023年發布會上說的內容再重新說一次。直到最后的5%時,公布價格與權益時,入門版電池包容量增加20kWh,CLTC純電續航增加155公里,但最終價格仍為24.98萬元。而Max和Max +版的后驅長續航智駕車型價格,下調了2萬元。智能化上也有暗中變化,低配給了實現高速和城區NCA的ADS基礎版。
再加上避免背刺老車主,送平板,送1萬紅包,最終新車的上市前后過程算是順利。
華為用的是增配保價,最終相當于降價,小鵬則是用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減配降價。最新的小鵬G6 PLUS版本,限時價格降到17.99萬元,但付出的代價是音響系統砍掉了10個揚聲器,主駕駛腰部支撐,以及前排座椅通風。
明面上的很好察覺,而暗面的則是更不易被察覺的部分,比如不久前理想L7的欣旺達/寧德時代/蜂巢電池混裝事件,消費者提車后發現電池不是最大牌的寧德時代,這既有消費者自己對信息認知的問題,也有官方在銷售過程中的信息同步問題。但不管怎樣,理想又一次完成了成本的抓取。
傳統汽車有3萬個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有1.5-2萬個零部件,而二者的零件中有50%比例從零部件供應商手中購買,之中都是你我熟悉的名字,博世、大陸、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等。
合同早已簽訂,金額和零部件數量早已確定,但車企又對零部件商普遍有了繼續下降3%-5%的需求。原因很簡單,一輛車的一個部件如果能省出50元成本,賣出1萬輛就能省出50萬元。上萬個部件中,不乏能有對成本再做文章的部分。
而且沒人攔得住,電池產能過剩
進入2024年之后,最常見的零部件扣成本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內飾等車內材料使用皮換搪塑,搪塑換塑料的方式,再比如說老款有護板,新款取消了,以及隔音棉的有無,以及隔音棉尺寸從大變小。再比如,隔音玻璃的層數,或者供應商發生變化。這之中對消費者的使用未必會產生影響,因為符合設計指標,但細節體驗上確實已經有反饋發生了變化。
二是對用戶更不懂的機械、動力、傳動等結構進行調整。繼續以理想L7為例,2023款電機為匯川+華為,2024款電機換為蜂巢。當然,這還是比較顯性可查的部分,其他部分還包括,新老款車型之間的電機功率忽然縮水,車輛的加速性能也減慢1秒。
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的縮水,比如安全碰撞方面,相同設計的車型在幾年間測試規則不變的情況下,A柱/B柱的表現卻有了不同。當然,上述的這一切,也是全球汽車工業發展了130多年至今幾乎各家車企在不同時期都做過的行為,消費者也是千人千面,有人認為不重要,有人認為不可容忍。
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里,只要能把車賣出去,銷量堆上去,剩下的很多細枝末節都可以先略過。
當然,多數車企在新能源當道的如今,能夠最大情況做成本下探的部分,還是在于成本最高的動力電池。而再看看寧德時代、弗迪、中創新航等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新一輪動作,肉眼可見的一點是,價格戰在2025年根本停不下來,要到2026年才有分曉。
且,說法與何小鵬、李想所說的不同。近幾年進入淘汰賽的原因,并非是各家技術快速成長,而是電池產能過剩,車企不得不打價格戰。
本質上,在2023年年末,2024年年初突然進一步加碼的價格戰,源自于動力電池忽然有了超過100GWh的庫存,如果將這些庫存全部用來制造比亞迪海鷗,那至少足夠300萬輛的產能供應。
數據,來自于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23年動力電池累計銷量為616.3GWh,累計裝車量387.7GWh,累計出口量127.4GWh,庫存為101GWh。
動力電池占據整車成本的30%-50%,這是2020年至今的行業共識,而隨著2023年開始電池原材料碳酸鋰價格陸續走低,動力電池的價格從飛漲,再進入快速下跌。
2023年上半年,磷酸鐵鋰方形電芯報價0.8元/Wh,2023年下半年,同類電芯報價0.4元/Wh,而進入2024年第一季度,此類電芯報價已降至0.3元/Wh內。一年時間,最關鍵電池成本組件價格下探超100%,粗略換算至整車成本,就有了超過20%的下降空間。
而即便是2023年的碳酸鋰成本再來一次上漲的劇本,如今也難阻電池降價潮和價格戰。
2023年,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已公開展示過數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市場產能需要1000GWh即可滿足需求,而動力電池廠的規劃產能為4800GWh,過剩超380%。
此前,動力電池產能的規劃,是向全球擴散。不過,如今隨著奔馳調慢2030年的電動化目標,歐美日等主要消費地區的電動化進程不達預期,以及吃過了2022-2023電池漲價虧的越來越多車廠開始自建電池產能,動力電池的產業競爭和優化格局,遠比整車廠更嚴重。
因為底層技術上,當市場的流行趨勢發生變化時,老技術、老設備、老工藝的電池產能幾乎完全沒有活路,會被車企要求更換。目前,市面上最新的暢銷車型技術,充電速度已經均來到3C以上,換言之此前大量的2.2C電池,正在尋求活路。
另一方面,電池企業也開始放棄利潤、改變原本的高姿態,想把電池產能賣出去,壓力繼續下探,所以車企的賣車壓力指數級上漲。
電池廠帶動之下,車企的邏輯也變成了,先拿下規模,再考慮利潤。比如,比亞迪2023財報中的關鍵數據,汽車業務凈利潤率5.5%,就是特征。另外,一向強勢的寧德時代,從2023年開始為了去庫存,從高調變為低調。
坊間流傳的,何小鵬為了和寧德時代拿貨,曾在其總部蹲點過一周。而進入2023年,寧德時代先是向車企推出鋰礦返利計劃,如果車企多買,如果以某種價格簽訂合同,寧德時代就保價供貨,不論鋰礦價格是不是再上漲。另外,董事長曾毓群也頻繁的出現在寧德時代與很多小廠的合作發布會上,比如江汽、東風猛士、賽力斯等。再比如,剛剛發布新車的奇瑞icar,年銷量尚未成長,卻也冠的是寧德時代合作的名頭。
寫在最后:
源頭問題,大多是最關鍵問題。當下的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正在變化,但車企為了應對更殘酷的競爭,主線卻是降低電池容量,直接降低成本,提升價格的競爭力。
越來越多的車企推出插混/增程新車,砍掉純電,如華為的問界;越來越多純電動車企推出小電池新車,如蔚來的第二品牌樂道,小鵬的第二品牌MONA。
純電動車型的銷量增速快速下滑,插混(含增程)的銷量增速快速上漲,既是典型特征。
公開數據為,2023年插混技術電池裝車量同比增長高達109.8%,且增速為純電動的4.4倍。插混及增程多使用純電續航100-200公里的動力電池,如問界M7上為40kWh容量。這在同類純電動車型上則需要容量翻倍,如蔚來ES6為75kWh、100kWh。純電動的銷量不斷走低,插混的不斷走高,此消彼長之下,動力電池產能的淘汰和新的洗牌,其實呼之欲出。
所以,本質上不必討論價格戰會在合適結束的問題,因為源頭的結束不可預期??梢灶A見的是,隨著淘汰賽的打響,有車企會崛起,有車企會邏輯,電池行業的結構會隨著銷售端的變化而改變。
不久前的電動百人會上,從院士、到車企老板、再到動力電池企業都在提及相同的話題,“做強做大插混”。那么鑒于單車動力電池的需求的不斷減少,有大量的庫存和產能待優化,價格戰能在2025年基本穩定下來,就已經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