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又有重大進展。
1月15日,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萬標準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和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420.6萬噸、1.25億人次,排名分別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根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準箱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3億人次以上,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10萬噸以上。對照來看,多方面的目標已提前完成。
上海港
30年飛速增長的秘密
從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準箱,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30年增長50倍,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
每一次千萬級的突破,都是一次歷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發生在2003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一舉突破1000萬標準箱;此后,上海港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06年,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2011年,突破3000萬標準箱;2017年,達到4000萬標準箱;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正式突破5000萬標箱。
上海港2024年的集裝箱吞吐量最終達到了5150.6萬標準箱,創下全球港口集裝箱運輸史上的最高紀錄,并且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寫下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持續增長,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過去這些年上海港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自動化碼頭投入使用,港口布局不斷優化。2017年底,上港集團打造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投入運營,標志著中國港口行業在運營模式和技術應用上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級。如今,其自動化水平又不斷迭代升級,人均勞動生產率為傳統碼頭的213%,成為全球能效最高的自動化碼頭。
其次,上海港不斷深化與全球班輪公司的合作及區域合作。上海港擁有近350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上港集團已同包括長三角16個港口在內的22個長江沿線省市港口進行深度合作,在長三角布設24個內陸集裝箱碼頭,強化了母港與腹地港航物流資源的協同效應,增強了腹地輻射能力。
第三,新業務的試點與推廣,以及港口集疏運體系的不斷完善,也為吞吐量的增長提供了強勁動能。2024年上海港水水中轉比例約60%,創歷史新高;2019年推出的海鐵聯運服務也已實現常態化,10余條海鐵聯運“天天班”穩定開行,2024年運量突破9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約40%。另外,沿海捎帶、國際集拼、跨境電商等業務都成為集裝箱增量的新引擎。
最重要的是,有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2016年6月,上海通過了國內首部航運中心建設地方性法規。2024年12月底,上海市通過了修訂后的《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將于2025年2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明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要求,統籌保障航運中心建設用地和水域等資源需求,推動構建高效、綠色、暢達的集疏運體系。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做全球航運的“超鏈接”
除了上海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另一個主戰場——上海機場在2024年同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航空運輸市場步入加速恢復期。2024年上海機場全年進出港航班量80.3萬架次,同比增長15%;旅客吞吐量超1.24億人次,同比增長29%,創下歷史新高;貨郵吞吐量420.6萬噸,同比增長11%。
可見,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硬件”和“規模”優勢非常突出。上海港和上海機場的發展不僅是中國航運經濟興盛的縮影,更是中國對外貿易活躍程度的有力見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正在成為全球航運的“超鏈接”,一頭連著廣袤的中國,一頭連著浩瀚的世界。
2024年上海外貿進出口額達到4.27萬億元,規模連續9年創新高。其中,出口增長4.6%。貿易伙伴已超過了200個,上海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增長了4.8%。貿易結構也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將近60%,機電產品進出口占比超過5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將近1/3。此外,2024年外貿方面的一大亮點,是船舶和存儲部件出口實現近60%的快速增長。
對外貿易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也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上海對外貿易的暢通,離不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在口岸貿易方面,上海港和上海機場的貢獻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口岸貿易規模首次突破11萬億元,達到11.07萬億元,同比增長3.9%,繼續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上海港利用洋山特殊綜保區的特殊政策優勢,推動中轉集拼作業時間減少近50%,這意味著貨物能夠更快地從港口出發,抵達海外市場。比如,上海港就在其港區內設立了全國首家二手車出口綜合服務平臺,極大優化了二手車出口流程,提高了效率,推動二手車出口增長了超20%。
同時,上海在推動數字貿易、跨境貿易、國際要素流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上海推進數字身份跨境互認試點,推動臨港新片區與新西蘭奧克蘭港、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合作開發和實施數字航運解決方案;通過試點跨境電商敏貨機場便利化收運,上海兩大機場跨境電商出貨量同比增長近30%;跨境電商9610海運出口試點并實行常態化運營,也讓上海到美國西海岸的跨境電商海運快線僅需11天。
值得一提的是,過境免簽政策以來,上海作為“中國入境游第一站”,2024年入境游客超600萬人次,在全國空港中位居首位。
愛達魔都號
聯動發展賦能對外開放
航運是天然全球化的行業,航運的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港口和機場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處于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是航運的重要集結點和樞紐,已成為全球貿易運輸的重要支撐。港口和機場不僅是物流與經貿的樞紐,還能以大通道推動外貿升級,賦能開放型經濟,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4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倫敦、上海、香港、迪拜在2024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中綜合實力繼續保持領先。上海已連續5年位列全球第三,硬件條件不遑多讓,但與新加坡、倫敦等國際航運中心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短板就在航運金融、航運保險、海事法律等高端航運服務方面,這是世界級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標志和核心軟實力。
2024年,上海港在高端航運服務領域實現了多項突破——全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滬開庭并作出裁決,實現中國商事海事仲裁制度性突破;上海港完成中國首單國際航行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作為由上海航運交易所參與掛牌的中國首個航運期貨品種,集運指數(歐線)期貨預計2024年穩居全球成交量第一的位置。
上海機場同樣在2024年堅持軟硬件雙輪驅動,著力提升安全運營和服務水平。如虹橋機場通過國際民航組織USOAP審計,被評價“代表世界一流水平”;國內首家跑道燈狀態系統正式投運;在兩大機場建設3個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把上海機場建設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等。
航運器材的國產化,也在2024年取得突破性進展。2024年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首航,一年來,愛達·魔都號一共運行了84個航次,服務超過30萬的中外游客。愛達郵輪產品和客戶體驗副總裁顧鵬程說,游客滿意度可以達到95%以上。國產大飛機C919累計交付16架,截至2024年12月,C919累計承運旅客突破100萬人次。
高端航運服務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抓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要想進一步提升能級,就必須補短板、搶賽道、促開放、強協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國際航運中心的資源配置能力。尤其是綠色、數字和智慧港航正成為國際航運高端服務業的新內涵,在這些新領域的資源分配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有何作為,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未來,上海應大力推動航運中心與經濟、金融、貿易、科創等其他四個中心建設的聯動,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航運業的應用,形成“五個中心”建設互相支撐、聯動發展、攥指成拳的“功能聚合體”,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新需求,從而真正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實現從“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的躍升。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已有成績,是時代賦予的機遇與國家戰略的精準實施相結合的產物。展望未來,上海需繼續秉持開放、創新、綠色的理念,深化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僅要在硬件與規模上繼續保持領先,更要在質量、效益、可持續性上實現新的飛躍,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更多“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