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到標題,對于前半句來說,已經有許多車評人和媒體的測評文章或視頻里提過這茬大家或許都見怪不怪。畢竟奧迪Q7是基于聲名遠揚的大眾MLB Evo平臺打造的旗艦SUV,與大名鼎鼎的賓利添越、蘭博基尼URUS、保時捷-卡宴等百萬豪車出自同一平臺。單純的底盤機械素質方面可以說在同級別的BBA車型里遙遙領先,而且奧迪Q7還是7座SUV滿足家庭出行需求 具有更強的實用性。
同時,相信不少消費者考慮選擇奧迪Q7的另一大原因是在購車預算范圍在70萬以內,奔馳GLE和寶馬X5都只能選擇低配的2.0T L4渦輪發動機但是奧迪Q7卻能給到讓人血脈噴展的3.0T V6發動機。所以,本次試駕的車型2023款 55 TFSI quattro S line 運動版正好對于追求性能的消費者來說,它無疑是BBA車型里最有性價比的選擇。那么,下面小編根據自身的試駕的體驗和感受分別聊一聊這輛奧迪Q7到底怎么樣?
首先,雖然現款奧迪Q7已經在外觀和內飾上有著“改頭換面”般的變化,但實際上現款車型本質上依舊是第二代Q7的中期改款。所以整體的造型輪廓沒有太大改動,只是最初設計被大家吐槽氣場不夠所以在換裝了更大尺寸的全新八邊形中網和六條鍍鉻裝飾格柵和多處的細節調整包括下包圍更大的進氣口與更有質感的磨砂銀保險杠等,讓全新奧迪Q7看上去更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顯得更加大氣穩重。
當然,奧迪作為著名的“燈廠”自然不會虧待貴為旗艦SUV的Q7。前大燈不僅擁有看上去更高級的流水式轉向燈功能,車輛解鎖時燈光會逐一點亮,帶來滿滿的儀式感。另外還可以額外選裝科技感十足的矩陣式激光大燈提供更高照明亮度和更廣照射范圍的同時還能智能控制照射區域,避免“閃瞎”對向車輛駕駛員的雙眼大幅提升了夜間行車的安全性和友善度。(ps:僅限于對向車輛,因為后車可能對奧迪的尾燈有話要說)
進入車內,內飾豪華程度絕對對得起旗艦的稱號。全新奧迪Q7采用了家族式最新的設計語言下除了高端的NAPPA真皮包裹和雙縫線外,大面積的鋼琴烤漆飾板與貫穿式空調出風口和實木飾板顯得極具層次感。同時,12.3英寸全液晶儀表、10.1英寸嵌入式中控屏和下方8.6英寸空調控制屏三屏聯動盡顯科技氛圍。不過,后面會聊到車機系統的實際體驗下來并不像看上去那樣好用。此外,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盤、游艇式換擋擋把、19揚聲器的Bang & Olufsen品牌音響系統都進一步體現了豪華氣質。
空間表現上,得益于全新的奧迪Q7車身尺寸上長寬高分別為5067x1970x1715mm,軸距3000mm。長度不僅比價格最高的奔馳GLE更大,甚至比國產之后“拉長”的寶馬X5L還要長,所以能做到擁有第三排。而且不管是頭部空間還是腿部空間都十分充裕,并且第二排采用了三個獨立座椅,中間座椅可以單獨放到或者靠背角度獨立調節舒適度表現還是不錯的。
動態表現
雖然奧迪Q7空間大身材魁梧看著有些笨重,其實在3.0TV6+48V輕混驅動下輕點油門就能感覺到強大的低速扭矩能帶起2.3噸奧迪Q7所帶來的從容不迫。而全力踩下加速踏板時,8速AT變速箱換擋非常流暢平順幾乎感覺不到頓挫。加速體驗不像電動車一樣猛地沖出去而是非常線性感覺連綿不絕的動力推著自己,即使速度到達140公里/每小時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奧迪Q7的HVH靜謐性表現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奧迪Q7前、后懸架均搭載的是多連桿式獨立懸架,結合上高低、軟硬可調的空氣懸架和有托森差速器加持下真quarrto四驅系統在非鋪裝路面時擁有非常干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的濾震表現,過彎時的側傾控制表現都相當優秀,這就是豪華SUV的底蘊。
但是,在大氣豪華的外表和優秀的機械素質與操控性能之下,誰能想到奧迪Q7的車機體驗能如此拉夸!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自家“小弟”大眾途銳,這套看上去科技感滿滿的奧迪虛擬座艙和第三代MMI®智能觸控系統實際體驗下來甚至不如十來萬的國產車。
首先,奧迪的語音助手可以說是我用過的所有合資車型里最讓我無語的。雖然對于合資品牌的語音助手反映速度慢、控制的功能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其它合資品牌的語音助手最起碼語音識別準確度還是不錯的。偶爾“偷懶”用嘴調個空調溫度或者在手機沒電時應急導航一下還是能勝任的,而奧迪的語音助手識別準確率讓我懷疑是不是我的普通話不標準還是語速太快了。非要我打起精神來一字一句的清晰傳出才能理解我的語言指令,直接給我整的徹底沉默了。
或許有人會說,很多國產燃油車的語音助手也非常不好用。但是,如今放眼主流的國產品牌都把高通8155“卷”到十來萬的級別的車型里了。而且語音助手更是支持多音區識別、連續對話、手機APP遠程控制等功能,智能化方面完勝奧迪Q7。
至于,奧迪Q7宣傳中讓人期待的第三代MMI®智能觸控系統體驗后更是明白了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的道理。所謂的智能操控最大的亮點其實就是空調觸控屏采用了壓感觸控并且做了振動反饋能更好模擬物理按鍵手感,這個壓感觸控技術和蘋果手機上的3D Touch差不多,屏幕可感應不同的感壓力度實現不同觸控反映。簡單的來說輕觸屏幕就像點擊鼠標左鍵,而用力按壓觸發壓感后則是點擊鼠標右鍵。
不過,這個功能蘋果發現用戶使用率低還增加成本所以在XS以后的機型取消。而奧迪覺得這么又科技感且能模擬物理按鍵手感的技術非??犰艆s只用在空調操控屏幕而沒有用在中控屏上。這就讓中控屏和空調按壓觸控屏使用起來顯得非常割裂,更讓人無語的是可能是為了防誤觸還是突顯壓感技術考慮,空調觸控屏輕觸是不能操控的,必須要按下去觸發壓感才有用。大家想要實體按鍵又不是沖著實體按鍵按壓的觸感而是實體按鍵方便在駕駛時盲操,按壓振動反饋模擬的再好本質上還是一塊玻璃屏幕不同功能之間摸不出任何區別。
這種為了科技而強行科技“本末倒置”的地方還有無線充電面板居然放在了扶手箱內,不僅讓充電時產生熱量散不出去導致手機發熱,還特別容易在下車時忘記拿出手機遺留在中央扶手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