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旗艦手機漲價一事沖上熱搜,近日vivo發布了新機X200系列,相比于上代X100系列,新機標準版、Pro版的起售價均上漲了300元,此舉令主打平價的vivo引來不少質疑。
這個秋季,各個廠商即將投身“漲價潮”。究其原因,CPU與內存芯片漲價是關鍵因素。多年的價格戰,也讓品牌感到吃不消。業內觀點指出,即便各家都漲價,但漲多漲少也有區別,價格戰仍在繼續。哪個品牌讓消費者感覺“漲得值”,哪個品牌就能吃到更多份額。
“漲價潮”
如今來看,漲價的不止vivo一家,網上有數碼博主表示,接下來有手機廠商起步價漲價500元左右,可能會是小米。此前雷軍在小米14發布會上就有透露“風聲”,稱小米14會是最后一款3999元起售的數字系列機型。
作為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如今執掌紅米的王騰,也在微博上也呼應了該話題。他表示,今年旗艦機型漲價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旗艦處理器升級到最新3nm制程,工藝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內存經過持續一年的漲價,已經到了高點,所以大內存的版本漲幅更大。王騰表示:“去年底,內存是個歷史低點,跟大家說大內存且買且珍惜。”
預計在11月之前,小米15、OPPO Find X8兩款重磅機型均將發布,一加、榮耀、IQOO也有新品待售,目前尚未透露漲價消息。
記者就漲價問題采訪vivo、小米兩家企業。小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并不了解小米15的價格,一般到發布會才揭曉。vivo方面則沒有回應。
手機廠商的確有自己的漲價理由。處理器方面,由于臺積電的3nm工藝漲價,采用該工藝生產的聯發科天璣9400、驍龍8 Gen4成本暴增。其中天璣9400的售價來到了155美元,而驍龍8 Gen4售價更是來到了190美元。
與處理器一同漲價的還有內存。據Trend 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DRAM整體售價單季增幅約20%,手機DRAM價格相比去年四季度增幅超兩成。也由于儲存漲價,今年發布的高端機型很難再看到24GB+1TB版本,普遍“縮水”成了16GB+512GB以及16GB+1TB。
價格戰
漲價之后,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消費者買不買賬。數碼發燒友郭先生已經用上了x200標準版,他對記者表示,新機除了處理器升級外,電池容量更大、充電速度更快,確實擊中了用戶痛點。而且屏幕變成深微四曲屏,外觀上有所革新,帶來一定新鮮感。不過揚聲器和馬達依舊不理想,而且提升拍照性能的同時,屏幕沒有提升,還是1.5K屏,肉眼看上去并沒感覺圖片畫質變好,似乎漲價漲得不值。
也有市場聲音戲稱vivo這波漲價是“反向銷售”,帶火了上一代vivo X100和vivo X100s。除了處理器和續航提升以外,影像方面X200和上一代標準版差不太多,而今年的Pro版本可以對標X100 ultra。不過剛剛發布的X200大概率不參加“雙11”,而上一代產品則可能大幅打折,再加上“以舊換新”,可能3000元出頭就能拿下X100。
在糾結要不要入手vivo X200之際,一些消費者也在等待小米15和OPPO Find X8的“偷襲”。畢竟新機標準版起售價4299元,Pro版起售價5299元,今年新推出的Pro mini版售價也來到4699元。與之相比,小米、OPPO同檔位手機只要價格下降200元左右,就能搶走大批用戶。畢竟像小米“連夜說服高管降價”的舉動,如今并不罕見。
接連不斷的漲價,讓今年的iPhone 16反而成了一股“清流”,起售價還是5999元起步,和上一代相比,全系列均未漲價。而且從iPhone 13到iPhone 16,其發售價均未上漲。不可否認,蘋果本身的售價較高,早就給增加的成本留出空間,但其不漲價在舉動,卻進一步增加了性價比,吸引部分用戶加入蘋果生態。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對記者稱,國產品牌漲價已是大趨勢,但漲價的過程中也有價格戰,哪家漲得少,哪家就更具優勢。在最終的價格揭曉前,較晚發布的品牌當然會迅速收集市場反饋,在定價上做出調整。即便不和同行相比,若新機銷量不好,經銷商渠道也可能以“送禮品”的方式變相降價。
值不值
盡管爭議之聲不絕,但手機廠商卻理直氣壯。在vivo發布會之后的專訪上,vivo產品副總裁黃韜表示,接下來發布的X200 ultra會比X200Pro貴很多,具體選擇哪款就看個人需求。
黃韜談到,此次定價已經是vivo努力到的極限,已經將所有空間榨干。他解釋,SoC等核心元器件成本上漲幅度非常大,且短期內難以緩解,因此vivo需要在成本控制和產品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
有市場聲音稱,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國產陣營終于“繃不住了”,在持續多年的內卷后,不得不提升價格。從小米2024年二季報看,其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雖然同比增長27.1%,但毛利率僅為12.1%,同比下滑1.2%。OPPO、vivo兩家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是市場預計其毛利率也就在10%左右。近年來華為主打高端機型,毛利率有所提升,但在遭遇制裁前,其手機的毛利率也就在10%—12%之間。
丁少將認為,長期的價格戰的確讓人吃不消,但發出“抗議”的不止是手機品牌。就拿內存漲價來說,這是一眾廠商漲價的主要原因。在長期價格低迷后,去年三季度開始,主要內存廠商主動減產、拉升價格,以強勢手段控制供應量,最終推動價格上漲。在今年傳導到了終端產品上。
在漲價潮中,手機廠商也比較被動。全球市場內,內存行業集中度較高,少數幾家大廠占據了主要份額。國內閃存龍頭雖然價格方面可以更靈活,但存儲顆粒產能不足是致命問題,從而不能主導定價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正值一個新的換機周期, AI的興起一方面帶動了手機數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對內存容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手機廠商不得不花更多錢采購內存,最終這些成本要轉嫁給消費者。
專家觀點指出,手機廠商漲價是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不能把原材料漲價當成理由。品牌能力大小,其中關鍵的衡量指標就是對供應鏈的把控。把控越多環節的廠商,在價格上就越有話語權。如果不得不漲價,那就必須給到消費者全新的體驗,漲得值不值才是其中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