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是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學術生涯影響深遠,尤其在古建筑研究與保護領域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從《營造法式》的研究到中國古建考察,從北京城的保護到國徽的設計,他們推動了中國建筑學的現代化進程。
澎湃新聞獲悉,“棟梁——梁思成林徽因學術文獻展”將于1月23日在上海趣看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通過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古建筑模型,以及多媒體影像等呈現梁林兩位中國建筑學宗師的學術生涯,亦是對中國建筑學發展歷程的回顧,其中,新發現的林徽因測稿證實佛光寺為唐構。
展覽現場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國建筑學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以及建筑教育等諸多重要領域均有杰出乃至開創性的貢獻。
展覽以“棟梁”為主題,匯聚了近400件(組)展品,涵蓋手稿、圖紙、草圖、測繪稿、打字稿、檔案、證書、著作早期刊本、影像、錄音等豐富文獻形式,其中不乏珍貴原件。
此次展覽源于2021年的北京,為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梁林的照片、圖紙、書信、手稿等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首次公開展出,吸引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青年梁思成自拍
此后,“棟梁”沿著梁思成和林徽因事業的足跡開啟了巡展之路,從梁思成的故鄉江門,到梁思成林徽因任教東北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的沈陽,到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獲得重大發現的山西,再到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起源地的上海,每一個站點都與梁林有著廣泛而深厚的淵源。
上海“棟梁”展的舉辦地趣看美術館位于虹口四川北路,少有人知的是,林徽因年少時曾在虹口區愛國小學留下求學印記。時逢2025年新春,冬日上海的夕陽下,高精度復原的應縣木塔模型讓人想到梁思成初見木塔時寫下的:“這座寶塔從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約二百英尺,天晴時分從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陽返照中見其閃爍,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對于這塔的拜見禮。”
對于中國古建筑的探尋和研究始終伴隨著梁林,這一切源自《營造法式》(陶本)——梁啟超書于《營造法式》(陶本)扉頁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語,開啟了展覽,更是開啟梁林建筑史研究的學術原點。
梁啟超書于《營造法式》(陶本)扉頁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語 1925年,復制,匿名收藏
《營造法式》(陶本)刊行百年,這本北宋“天書”如何影響梁林
2025年,適逢《營造法式》(陶本)刊行一百周年。這部由建筑學泰斗朱啟鈐與藏書大家陶湘校訂并出版的中國建筑史開山巨著,經朱啟鈐贈送梁啟超,極具學術敏銳性的梁啟超將這套書寄給了正在賓大求學的梁林。目前,這套《營造法式》(陶本)為私人首藏,無法借出,此次展出的僅為梁啟超扉頁上的題字,其中梁啟超講述了這本書的重要性,叮囑梁林“俾永寶之”。
展覽現場梁啟超書于《營造法式》(陶本)扉頁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語(復制品)。
《營造法式》由宋代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木經》的基礎上編成,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1933年9月林徽因于云岡石窟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為了解讀《營造法式》梁林窮盡了一生,也正是對《營造法式》的追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梁、林二人與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們篳路藍縷,考察了中華大地上數以千計的古建筑,發現、測繪、研究了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建筑,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與山門、應縣木塔等遼代建筑,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與轉輪藏殿、太原晉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等眾多中國建筑史上的經典杰作,并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級學術水平的論文。
展覽現場
其中,1937年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建筑的發現,更是打破了日本建筑史學家伊東忠太“中國無唐代木構建筑”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