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削減開支、降低成本,大眾摔“碗”了!
近日,德國大眾汽車宣布,公司將廢除一系列勞工協議,其中包括終止對6家德國汽車工廠工人的就業保障——這份本應該2029年結束的協議將提前至明年結束。
消息一出,輿論四起。有消息稱,這些工廠明年裁員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而大眾首席員工代表、工會主席也就此發布聲明稱,將堅決抵制裁員。
疲軟的亞歐市場利潤下滑嚴重
當地時間9月10日,德國大眾汽車發布聲明稱將提前終止對德國汽車工廠工人的就業保障協議,系為了進一步削減成本。大眾人力資源主管Gunnar Kilia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大眾汽車的這些舉措是為了“將德國的成本降低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
就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大眾汽車在德國的競爭力已經遠遠落后與其他汽車制造商。
作為全球頂級的汽車制造商之一的大眾汽車,成立于1937年,旗下有多款熱門車型。2020年之前,大眾汽車的銷量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歐洲和亞洲的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但近年來,大眾汽車的市場表現卻不盡人意。一方面,大眾汽車需要與奔馳、寶馬等傳統車企競爭,還有“異軍突起”的特斯拉,也讓大眾汽車在歐洲市場屢受打擊;另一方面,中國新勢力車企來勢洶洶,更加優惠的價格和更領先的技術,讓中國汽車品牌在市場上頗具競爭力。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數據,今年1—7月,我國汽車出口超過300萬輛,達326.1萬輛,同比增長28.8%,其中廣義乘用車出口273.7萬輛,同比增長30.0%,商用車52.4萬輛,同比增長22.7%。
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曾在今年9月初舉辦的員工大會上說道,“不再有來自中國的(訂單)支票了”,這也表明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利潤下滑嚴重。
但提前撕毀合約,勢必會遭到工人的強烈反對。公開資料顯示,大眾汽車在全球約有65萬員工,其中有30萬在德國。公開消息顯示,當地時間9月4日,數萬名大眾工人、工會代表及大眾汽車高層在沃爾夫斯堡總部參加員工大會時,許多工人現場高呼“我們是大眾,你們不是。再見”等口號。
而面對大眾汽車最新的決定,大眾汽車首席員工代表、工會主席Daniela Cavallo公開表示:“我們將對這一針對我們工作的歷史性攻擊進行激烈抵抗。只要有我們在,就不會有裁員。”
國外多家車企及供應鏈企業先后裁員
事實上,不僅是大眾汽車,近年來,多家車企和供應鏈企業都在降本增效。
今年8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對其“軟件和服務部門”進行精簡評估后,也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掉超過1000名受薪員工,原因系削減成本。
同樣是在8月,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Stellantis也有裁員消息傳出。公開報道顯示,該公司考慮在歐洲和美國裁減超過1200個工程師職位,并計劃向美國受薪員工提供新一輪的自愿買斷工齡計劃,以應對利潤下滑和電動化轉型帶來的挑戰。
除車企外,多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公司也先后加入“裁員大軍”。其中,全球領先汽車零部件及技術供應商采埃孚大規模裁員1.2萬人,大陸集團和博世集團分別裁員7000人和1200人,法雷奧也裁掉了1150名員工。
車企的降本增效和裁員選擇,與當前所面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和沖擊不無關系。
2023年,比亞迪打響“價格戰”以來,其他多家車企先后入場,加速迭代的技術和越打越低的價格,再加之全球經濟低迷的形勢,讓整個汽車行業備受挑戰。生存壓力之下,車企和零部件供應企業選擇“向內開刀”,降本增效。
但多位業內人士也談到,除了裁員,車企也應該思考出其他生存發展,如果僅僅是靠裁員,勢必也如大眾汽車一般,裁掉公司的“大眾”,也留不住市場的“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