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全球裁員、毀約中國應屆生offer還沒過去多久,近日,為了精簡人員提振業績,大眾集團宣布,將為提前選擇離職的員工們提供共計9億歐元(約69.85億元人民幣)的巨額離職獎勵。
具體來看,符合條件的德國資深行政人員除了正常的遣散費外,還可以選擇額外領取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8.8萬元)的離職獎勵。
在輪傳看來,大眾集團公布這一政策并不令人驚訝,這一舉措正是大眾集團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保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關鍵步驟。
前不久,大眾集團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銷售收入為75億歐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6.2億歐元,營業利潤為46億歐元,同比下降20%,營業利潤率為6.1%。大眾將業績下滑歸因于“銷量下降、不利的產品組合以及固定成本增加”。
也正是由于利潤和銷量的雙雙下降,讓大眾集團在“人員精簡”方面開始下手處理。早在去年6月,大眾集團CEO奧博穆(Oliver Blume)也曾透露計劃對大眾汽車進行大規模重組,重組的第一步是削減成本,以提升集團整體利潤。
隨后的11月,大眾汽車品牌首席執行官Thomas Schaefer同樣公開指出,2024年是艱難的一年,多個市場面臨沉重的壓力且電動車訂單不如預期,為此大眾汽車品牌計劃裁員,以提振公司財務前景。大眾集團人力資源總監也在去年年底預示了此次人員精簡,他表示集團需要將人事成本降低20%才能實現2024年的年度財務目標。
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大眾作為全球老牌車企之一在電動化浪潮中,表現得有些遲緩。面臨來自特斯拉及不少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沖擊,大眾集團的銷量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數據顯示,2023年大眾汽車全球累計銷量為487萬輛,其中,電動車交付量同比增長21.1%至39.4萬輛。作為對比,特斯拉2023年全球銷量為181萬輛,在華銷量高達60.37萬輛。
當下,大眾集團遇到的還不僅僅是競爭的激烈的問題,還面臨著車企們價格戰的壓力。自去年以來,以中國市場為例,不少車企紛紛的打起了價格戰,為此大眾汽車也不得不跟進價格戰,這樣的操作無疑會降低了盈利能力。
另外,大眾推出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和北美市場遭到了“滑鐵盧”,歐洲銷量下跌24%,北美銷量下跌16%。以大眾ID.3為例,這款電車在中國市場售價16.28萬-19.28萬元,目前市場上存在大約4.3萬元的優惠,優惠完之后的入門價格大約是12萬多。而大眾ID.3在歐洲市場售價3.99萬歐元起(折合成人民幣約32萬元),比中國要貴了20萬元,這讓很多歐洲消費十分憤怒,紛紛留言要抵制大眾集團。
事實上,大眾集團的這一舉措也引發了對未來汽車行業就業趨勢的討論。一些分析師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汽車行業可能會繼續經歷人員調整。而對于員工來說,這種變化可能意味著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或者尋找轉型的機會。
而在輪傳看來,面對利潤和銷量的下滑,大眾集團想到的不是通過提升市場份額來彌補,不是通過提升單車利潤率來彌補,而是通過裁掉20%的行政人員來彌補。這說明,大眾集團對于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季度也不看好,開源節流不能做到“開源”,就只好“節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