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空調房里坐了一上午,剛走出門,還沒走上幾步,就突然頭暈、乏力,甚至眼前發黑,以為是低血糖,喝了糖水也沒用?
或者,你是不是以為,“中暑”只有在高溫暴曬下才會發生,在涼爽的空調屋里待著,怎么可能還“中暑”呢?
錯了。真錯了。
最近,某三甲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位30出頭的男子,走出寫字樓不過五分鐘,臉色蒼白,滿臉虛汗,呼吸急促,血壓驟降。檢查后排除了心梗、低糖,醫生搖頭說了一句:“這是冷中暑。”
冷中暑?這詞聽著就矛盾——冷怎么會中暑?不少人一聽就笑了,甚至以為是段子??蛇@事兒一點都不離譜。它不是笑話,是日常生活中正在悄悄發生的健康隱患,尤其在空調盛行的夏天,越來越常見了。

很多人對中暑的理解,還停留在烈日下暈倒的畫面。但實際上,中暑是一種“熱應激綜合征”,并不完全取決于你身處的環境溫度有多高,而是身體“由冷到熱”的調節能力失衡。
當你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身體代謝處于“冷靜”狀態,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功能抑制,一旦突然暴露在戶外高溫中,血管驟然擴張、體溫調節機制來不及反應,就容易出現“冷中暑”。
這個詞,雖然在教科書上找不到明確條目,但在臨床上,它就是“輕癥中暑”的一種變體表現。而它的“偽裝性”更強,更不容易被發現和重視。
說到底,是我們對空調的依賴和對身體調節能力的忽視,導致了它的發生。

這幾年,空調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標配”——辦公室、商場、地鐵、家里,哪里沒有空調?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彈性下降、汗腺功能減退,本就不善排熱。
如果又久呆在空調房里,突然出門遛彎、買菜、接孫子,身體就會被“熱浪”打個措手不及,這時候,一場“冷中暑”可能悄然來襲。
那到底什么是“冷中暑”?它和傳統意義上的中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它更容易“偷襲”中老年人?又該如何預防這看不見摸不著的“熱傷害”?
從西醫角度來說,中暑是一種由于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障礙所致的急性疾病,按嚴重程度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

而“冷中暑”,可以歸類在輕癥中暑范疇中,其癥狀往往并不劇烈:輕微頭暈、疲乏、出汗、胸悶、體溫偏高或偏低、心跳加快……很容易與普通的不適混淆。
而中醫怎么看?中醫認為,中暑屬“暑邪外侵”,乃“發于夏月,感受暑氣,或暑濕相兼,傷人陽氣”。
當機體陽氣不足、正氣虧虛時,暑邪更易乘虛而入。尤其是從陰涼環境驟然進入炎熱之中,人體陰陽失衡、氣血運行受阻,便容易發生中暑。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體內環境息息相關??照{雖涼,卻屬“陰邪”,若長時間暴露其中,會致陽氣受損,正氣虧耗,反而更易為暑邪所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