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在夏日的熱浪中,7月7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雖未達酷暑巔峰,卻意味著天氣開始炎熱。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氣溫升高,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7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
第11個節氣——小暑。
“小暑至,盛夏始,熱在三伏”,
小暑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逐日攀升,
降水頻繁,濕度增加,
暑熱夾濕易傷陽。
因此,適宜的養生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這個季節。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潘靜潔給大家送上一份小暑養生攻略,清暑、祛濕、養陰,全方面祛病養康!
飲食:
飲三花、泡三葉、食三豆
安然度小暑
小暑氣溫升高,暑熱襲來,
人體出汗多,需及時補充水分。
有些人覺得白開水寡淡無味,不愛喝水,
潘靜潔給大家推薦了幾個夏季茶飲,
制作簡單,味道清新可口,
大家不妨丟掉手上的可樂、奶茶,
試試這些自制養生飲:
1.三花茶:
金銀花、菊花、木棉花各3克,清水洗凈后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利咽;菊花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木棉花清熱祛濕,三花合奏清熱解暑祛濕之效,味道清香,制作方便,很適合小暑時節日常飲用。
圖/視覺中國
2.三葉飲
荷葉、淡竹葉、薄荷葉各3克,清水洗凈后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荷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淡竹葉清熱除煩、利尿;薄荷葉疏散風熱、避穢解毒,三葉沖泡成茶,清涼解暑,亦可加入上述三花一起沖泡,風味更佳。
3.扁鵲三豆飲
扁鵲三豆飲為醫圣扁鵲所創,最早記載于北宋《傷寒總病論》中,流傳千年,為夏季解暑的不二之選。
綠豆、赤小豆、黑豆各15克,甘草5克,清水浸泡2小時,連同浸泡的清水一起倒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小時左右即可飲用。注意,只飲湯水,不吃豆渣。
綠豆清熱解毒、解暑;赤小豆利水消腫;黑豆補脾益腎,三豆共奏清熱解暑、健脾祛濕之功,愛出虛汗者加點浮小麥,心火旺盛、口舌生瘡者加蓮子心,常常腹瀉者加大棗、生姜,加入烏梅即為烏梅三豆飲,適合午后飲用,補充流汗損失的津液。
潘靜潔指出,小暑飲食也有講究,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宜食湯粥、瓜果,忌貪涼傷胃。推薦以下幾款方子:
1.冬瓜蓮蓬脊骨湯——清暑利濕
冬瓜750克,蓮蓬2朵,薏苡仁30克,扁豆30克,陳皮5克,豬脊骨500克。
將上述材料洗凈后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煮2.5小時即可食用。
2.蓮藕花生玉竹排骨湯——健脾養胃
蓮藕500克,排骨350克,玉竹20克,花生米一碗,生姜適量。
蓮藕切塊,排骨焯水,加入玉竹、花生米一碗,放入鍋中大火煮開,轉小火熬煮40至60分鐘即可食用。
圖/視覺中國
3.荷葉粥——清暑利濕,改善食欲不振
荷葉10克,大米100克。
荷葉煎汁后,加入大米熬煮成粥,清香解膩。
起居:
晚睡早起,重在養心
1. 晚睡早起、中午午休
春夏養陽,小暑日照時間較長,應調整睡眠時間,晚睡早起以養陽。這里的晚睡不是指熬夜,而是推薦晚上11時就寢,早上6時半起床。同時,夏季養心應午休,中午午休40分鐘,有助于恢復體力,緩解疲勞。
2. 曬太陽
在早晨、傍晚氣溫不高的時候,可以多外出走動,曬曬太陽,尤其多曬背,背部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經氣血,多曬背可補充督脈之陽氣以養陽。
3. 重在靜心
中醫認為“夏養心”。夏季炎熱,人們常常會覺得心煩不得眠,燥熱等,睡前可用手指梳頭3-5次,頭為諸陽之會,梳頭(梳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穴位,疏通經絡,還能預防失眠、心悸等。
4.早晨或傍晚進行舒緩運動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由津液所化,津血同源,大汗淋漓的暴汗運動是對身體的無形傷害。
在氣候炎熱的小暑,運動宜緩不宜劇烈,建議在早晨或者傍晚進行舒緩的運動,如快跑、慢跑、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等,應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活動后應及時補充水分。
善用中醫特色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