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行業市場前景及未來投資策略分析
誰最先提出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這一術語最早是在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的,與會人員包括明斯基、西蒙、麥卡錫等計算機專家。不同的教科書對人工智能的定義往往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比較簡單易懂的定義之一是:人工智能是指“能像人一樣感知、識別、決策和執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統”。
人工智能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關鍵問題,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關系,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一回事嗎?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專家往往來自計算機科學領域,他們研究的是數字世界和虛擬世界,也就是說他們講的感知、認知、決策、執行都是在數字世界里進行的。但與此同時,也有機器人科學領域的專家在探索這樣的機制能否在物理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實現,他們要解決的是機械手和機械控制,他們要做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做感知、認知、決策和執行,所以他們的執行必須有一個物理實體。比如,對于像“在家里的客廳遠程關掉臥室的燈”這樣的問題,人工智能專家和機器人專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 人工智能專家會考慮在手機上做一個軟件,通過互聯網連接到臥室里的智能設備,再把臥室里的開關連接到物聯網,這樣用手機遠程控制就可以關燈了。這個過程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完成。但對于一個機器人專家來說,他可能會做一個會爬樓梯的機器人,然后給機器人下達指令,機器人接到指令后會跑到臥室去關燈,這個過程必須在物理世界中完成。所以從本質上講,“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很接近,只是背景不同。
人工智能的第三個關鍵問題是它的學科基礎。人工智能的軟件實現涉及計算機科學、信號信息處理和統計模式識別等多個學科。計算機科學包括算法、網絡等;信號處理涉及傅里葉分析、拉普拉斯變換等時空分析方法;統計模式識別依靠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我們現在使用的深度神經網絡(DNN)和統計模式識別算法就出自這里。人工智能專家往往具有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背景。但機器人領域往往強調控制理論,包括卡爾曼濾波、自動控制原理、機械控制理論等。機械控制理論中有很多機械原理涉及物理規則。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兩個相互聯系又不同的研究領域。
人工智能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1308 年,加泰羅尼亞詩人兼神學家拉蒙·盧爾出版了《終極通用藝術》,詳細闡述了他的“邏輯機器”概念。該概念聲稱能夠使用簡單的邏輯運算將基本的、不可否認的真理機械地結合起來,從而獲得新知識。他的作品對萊布尼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萊布尼茨進一步發展了他的思想。
1666年,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發表了《組合藝術》,繼承和發展了雷蒙德·魯爾的思想,認為通過對人類思維進行編碼,再進行推導和組合,可以獲得新的知識。萊布尼茨認為,所謂的思維,本質上就是一些小概念的組合。
1726年,英國小說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出版了《格列佛游記》,小說中描述了一種類似于魯爾在《天空之城》中邏輯機器的神奇機器:“它用實用的、機械的方法來提高人們的思辨知識”,“即使是最無知的人,只要支付適當的學費,再付出一點體力,也不需要什么天賦和學識,就能寫出關于哲學、詩歌、政治、法律、數學和神學的書籍。”
1763年,托馬斯·貝葉斯創建了一個推理事件概率的框架。貝葉斯推理是機器學習的理論先驅。
1854年,喬治·布爾提出邏輯推理的過程可以像解方程一樣進行。
尼古拉·特斯拉在 1898 年麥迪遜廣場花園的電氣展覽會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艘無線電遙控船。特斯拉說他的船配備了一個“借來的大腦”。
1914年,西班牙工程師萊昂納多·托雷斯·克維多(Leonardo Torres y Quevedo)演示了世界上第一臺自動下棋機,該機器無需人工干預即可自動下棋。
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戲劇《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首次使用了“機器人”一詞。該詞源于波蘭語“robota”(工作)。
1925年,無線電設備公司Houdina Radio Control制造了第一輛無線電遙控無人駕駛汽車,并在紐約街頭行駛。
1927年,科幻電影《大都會》上映,片中一個女機器人在2026年的柏林制造混亂,這是機器人形象首次出現在大銀幕上,該片也啟發了后來《星球大戰》中“C-3PO”的角色。
1929年,西村誠設計出“學天則”,標志著日本第一臺機器人的誕生。學天則可以通過氣壓機構改變面部表情,并移動頭部和手臂。
1943 年,沃倫·S·麥卡洛克和沃爾特·皮茨在《數學生物物理學通訊》上發表了《神經活動中內在思想的邏輯演算》。這篇影響深遠的論文討論了理想化和簡化的人工神經網絡以及如何執行簡單的邏輯函數。這啟發了后來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出現。
1949年,埃德蒙·貝克萊出版了《巨型大腦:或會思考的機器》。書中說:“最近有很多關于巨型機器的新穎有趣的報道,這些機器能夠非常迅速而熟練地處理信息……這些機器就像是由硬件和電線組成的大腦……一臺能夠處理信息的機器,能夠計算、總結和選擇。它還能夠根據信息做出理性的操作。說這樣的機器會思考并不為過。”
1949 年,唐納德·赫布發表了《行為組織:一種神經心理學理論》。赫布的理論描述了人類大腦在學習過程中突觸之間發生的變化。
1950年,克勞德·香農發表了《編寫計算機下棋程序》,這是第一篇研究計算機象棋程序的文章。
1950年,阿蘭·圖靈發表了《計算機器與智能》,文中提出的“模仿游戲”后來被稱為“圖靈測試”。
1951年,馬文·明斯基和迪安·埃德蒙茲建造了“竊取神經網絡模擬強化計算器”(SNARC),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人工神經網絡,使用3000個真空管模擬了一個由40個神經元組成的網絡。
1952 年,阿瑟·塞繆爾 (Arthur Samuel) 開發了第一個計算機跳棋程序和第一個具有學習能力的計算機程序。
1955年8月31日,“人工智能”一詞在一次國際人工智能會議提案中被提出。該提案由約翰·麥卡錫(達特茅斯學院)、馬文·明斯基(哈佛大學)、納撒尼爾·羅切斯特(IBM)和克勞德·香農(貝爾電話實驗室)共同提交。一年后,達特茅斯會議召開,這被認為是開啟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歷史性事件。
1955年12月,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程序“邏輯理論家”,能夠證明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第2章中的52條定理中的38條。
1957年,弗蘭克·羅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發明了感知器,它能基于雙層計算機網絡進行模式識別。《紐約客》稱贊它是一臺“非凡的機器”。
1958年,約翰·麥卡錫開發了編程語言Lisp。后來,Lisp成為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流行的編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