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合資品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死拷問。尤其是今年,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新能源車打響了“電比油低”的價格戰以來,在價格戰和銷量爭奪戰的雙重刺激下,合資品牌不僅在競爭格局中尤顯被動,份額也在不斷流失。
今年1-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466.4萬輛,同比增長26.7%,市場份額達到60.7%。唱衰合資品牌的聲音不絕于耳,站在合資品牌的視角來看,轉型與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不少從業者的心中都有這么一個認知,2025年將成為國內乘用車市場大洗牌、格局重塑之年。
作為合資品牌的代表,此刻的東風日產定下2026年重回百萬時代之際,外界幾乎無一不為之感到意外。這也被視作東風日產粉碎唱衰合資聲音最有力的回擊!
而敢于提出這一目標,也意味著東風日產應對新能源、智能化浪潮,進入合資2.0時代,已經有了新的戰略轉型思考。
在今年北京車展上,東風日產也拿出了實質性的行動,不僅一口氣亮相了四款日產品牌新能源概念車,確定了未來三年內、推出5款日產品牌新能源車型的計劃,以及“GLOCAL新模式”,還發布了“盡興由NI”的全新品牌主張。
那么,2026年重回百萬,東風日產的底氣來自于哪里?東風日產從品牌主張的煥新到轉型之路如何走?是否有著清晰的布局并找準了自己的節奏?經過與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新宇、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政浩的交流之后,我們找到了三個關鍵詞。
其一是“穩”。
劉新宇明確表示,2026年重回百萬,要保住燃油車的基盤,將新能源做成一個增量,這是整個大體的思路。
“用未來2-3年的時間重回百萬量級的規模,東風日產將堅持‘燃油+新能源’兩條腿走路的模式,燃油車以‘守’為主,新能源車以‘增’為主。”
在合資品牌陣營中,采用了這一模式的并不只有東風日產一家。在當下的新能源市場格局中,合資品牌的電動車幾乎沒有爆款。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風日產想要實現穩中向上并不輕松,但也并非毫無機遇。
首先從燃油車的立場來看,技術日產的口碑深入人心,正如劉新宇所言,在1600多萬用戶的認可基礎上,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服務體系及燃油車的二手車保值率、流通性,仍然是東風日產的優勢。
在燃油車市場,伴隨著燃油車需求逐步向頭部陣營集中,東風日產仍然能夠在中國市場上穩住腳跟,在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這一板塊無疑是其最大的確定性。
當新能源產業逐步邁向規模化,新能源車消費也將逐漸趨于理性,安全和質量可靠性將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新能源購車標準。有著日產91年的全球品牌背書,77年電動造車的經歷,東風日產作為21年的合資大廠,仍然有機會突圍。
在打造新能源“增長曲線”的路徑中,東風日產并非是全盤純電,而是致力于通過“純電+插混+增程”的多元化動力布局。
此次亮相的四款概念車中,就包括兩款純電、兩款插混。按照規劃,首款自主研發日產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放市場。
除了圍繞燃油和新能源打造增量,東風日產2026重回百萬的第二個關鍵詞,必定是“智能化”。
對于多數合資車企而言,智能化是最大的“短板”。為了發揮長板、補齊短板,東風日產還明確將立足于中國客戶的需求,導入中國技術方案,實現中國開發速度。
具體的行動包括圍繞智能硬件、智能服務、智能體驗等領域,打造領先的算力平臺、電氣架構、AI大模型、萬物互聯生態等軟硬服一體化技術;與當前行業領先的智能合作伙伴強化戰略合作;在行業率先推出“油電同智”計劃,加速全車系的智能化進程,智能化提升不僅惠及新能源車主,也覆蓋燃油車用戶。
據高政浩介紹,東風日產將率先在高端旗艦車型上快速導入高階智能,新能源則要一步到位,與行業領先智能化企業合作,會推出智能駕駛的合作。
顯然,東風日產已經意識到了合資品牌轉型的堵點所在。一旦打通堵點,東風日產仍然有望重回百萬高光。
其三是“出口”。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勢頭尤其強勁,這也為東風日產提供了新的思路。東風日產提出了“Glocal”——也就是Global+Local的新模式,以及“in china、for china,from china to global”的新理念。
劉新宇對此解釋道,一開始東風日產是把全球化的技術帶到中國來,而現在東風日產以及日產集團要做的是把中國乘用車的經驗推到全球中去。
“用中國的技術和中國的車型,在合資方使用之后反哺海外市場,把產品和品牌帶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