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今年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51.1%,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對保險公司而言,這一歷史性時刻影響深遠,勢必盡快搶占新能源車險市場。新能源車險“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僵局也必須盡快打破。
實際上,近年來,諸多險企特別是頭部險企已經布局新能源車險市場,積極拓展客群,力圖搶抓先機。但時至今日,不僅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面臨虧損的尷尬境地,消費者關于新能源汽車投保難、投保貴的抱怨也持續不斷。這一局面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以電力、電子系統為主的新能源車車輛結構,具有靜音好、提速快的行駛特點,營運車輛占比較高,出現事故維修成本較高等,都是新能源車險高價的“推手”。在筆者看來,面對車險市場變局,險企需要回答好三道必答題。
首先,理念先行,應深化對新能源車險的分析和研究。在綠色化、智能化大潮下,新能源汽車快速普及的勢頭不可逆轉。截至2023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041萬輛,業內普遍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將超過70%。因此,加大對新能源車險業務的分析研究無疑應成為險企車險業務轉型的重點。據筆者了解,部分險企尤其是中小險企,面對新能源車險仍采取觀望態度,對未來業務模式的構想仍依賴過去的“跟隨”策略,即跟著大公司走,模仿其經營模式。但事實上,與傳統車險經營時間長、模式較為成熟不同的是,新能源車險的業務發展邏輯、定價模式以及保障服務等與傳統車險都有很大不同,或許并非簡單模仿可以成功,需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其次,創新為要,險企發展新能源車險業務須著眼于與車主雙贏。目前,投保難、投保貴是新能源車險被消費者吐槽的主要事由,不少新能源車主抱怨,在沒有出險的情況下,保費不降反升。隨著新能源車險比例的提升,車險平均價格也持續拉升。今年二季度,56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均值環比上升7.4%。而由于新能源車出險率高、維修費用貴等因素,在車主喊貴的同時,險企也在喊虧。要打破這個僵局,險企需要創新業務發展思維,力求精細化、差異化經營,實現與車主的雙贏。在產品設計及其定價方面,探索差異化服務和定價,將車主駕駛行為作為定價的參考因素之一;在維修方面,與車企、維修廠等產業鏈上的企業建立更透明的零部件維修價格體系。
再次,技術賦能,險企發展新能源車險業務須強化科技賦能。做好新能源車險業務離不開技術的加持,險企需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科技金融能力。差異化定價的實現基于對車主的精準“畫像”,這就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科學分析車主的駕駛行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及推廣,車險定價更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從對車主的“畫像”轉變為對駕駛場景的全方位評測。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科技力量并非其強項,要補上這個短板也絕非一朝一夕。新能源車企入局保險市場,也正是基于其先天的技術優勢和車輛保有優勢,傳統險企倘若不能及時加大資金投入、人才積累和技術研發,恐難在新能源車險市場站穩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車發展日新月異,新能源車險也必將成為未來車險市場的主角。我們期待新能源車險業務能盡快走出當前困局,盡早實現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和險企的共贏,更能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