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官方發布慶功海報稱,小米SU7交付量已正式突破2萬臺。
從4月3日正式發布到實現1萬臺交付,小米SU7用43天時間刷新了新能源品牌首款新車萬輛交車記錄,而從5月16日至6月13日這短短不到1個月的時間,小米SU7又繼續加速沖擊2萬銷量門檻,勢頭不可謂不足。
在發布戰報的同時,小米汽車又一次重申了6月交付量破萬臺的目標,從上一個一萬輛交付時間來看,這似乎并沒有什么難度。但在同為新勢力的理想汽車每周例行銷量榜單中,小米SU7的銷量卻從5月底開始不聲不響地降到了2千輛左右,與乘聯會公布的數據相符合,引發了外界對于小米SU7銷量的更多猜測。
對此,小米公關負責人王化給出的回應則是“其實我們目前的鎖單數量每天都有穩定新增。”但對于周榜給出的數字或是新增鎖單量卻采用了模糊處理。在鮮花著錦的2萬輛交付里程碑背后,小米汽車真正的考驗似乎剛剛開始。
核心競爭力=雷軍
不得不說,雷軍為小米汽車選擇的入局時機再恰到好處不過。前有比亞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市場份額狂飆鋪平道路,又有理想、問界等打著互聯網造車旗號出世,為消費者建立“新勢力”產品認知,令其可以放下心防高價購買中國品牌電動車。
然而,蔚小理終歸少了一些“國民品牌”的底蘊加持,華為也未能放下身段親自下場造車,觀眾們在這場新勢力造車大戲中總是如同隔靴搔癢一般,唯獨少了一根將積蓄已久的能量徹底點燃的導火索。
于是,雷軍肩負起了這一重任。僅用三年時間,小米汽車躬身入局,讓汽車市場真正在第一次嘗到了“流量”帶來的潑天富貴。而小米汽車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整車設計、制造、量產全周期步驟,也正是強大商業落地實力的證明。
當然,小米汽車的走紅也并非只靠雷軍一人,它最寶貴的財富莫過于其在手機與智能家居領域累積的龐大資源可以完美轉接到小米所造的新車上。過去幾年時間中,米家生態的發展勢頭也早已不輸小米手機主業,甚至有很多非小米手機用戶卻擁有全套的米家生態家居,構成了“路人米粉”的主流。
因此,在雷軍的光環帶動下,外界對于小米汽車核心競爭力的真正期待其實在于智能座艙領域的突破領先。為此,小米汽車也投入了不少心血,業界最新的驍龍8295芯片全系標配,小米自研澎湃OS系統也毫無懸念地上車,但截至目前,似乎并未帶來“顛覆行業”的亮點,甚至在央視直播中,雷軍的展示還一度遭遇了車機卡頓的尷尬局面。
相比之下,小米的“老對手”華為、魅族分別賦能的鴻蒙智行與領克、極氪等品牌車機,似乎也能做到同樣流暢的原生系統互聯。而在其他電動車核心賣點上,依仗“米粉”支持的小米汽車在性價比上也有明顯不足:幾乎同一價格區間的極氪007已全系標配800V架構,智己L6已開始向900V發起挑戰,而小米SU7卻只有頂配版本才搭載800V高壓充電系統。
在動力、豪華配置乃至智能駕駛硬件的搭載上,小米SU7也在卷翻天的同行面前顯得有些誠意不足。或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小米SU7在上市兩個月后就傳出降價2萬元的傳聞,盡管已被官方辟謠,但仍從側面反映出了小米SU7流量紅利正在退坡,理性的審視正在重新回到這款產品身上。
智能駕駛成攔路虎?
如果說小米SU7的智能座艙這塊長版雖然沒有做到“遙遙領先”,但匹配其在性能、駕駛、續航等方面的優勢也稱得上第一梯隊,那么在智能駕駛領域的一再跳票,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否會成為其未來走勢的一枚“不定時炸彈”。
“智能駕駛,是智能電動汽車的關鍵戰場。我們的目標就是在2024年內進入行業第一陣營。”在小米SU7上市發布前,雷軍在微博立下的“軍令狀”讓外界對新車的智能駕駛充滿期待,但在發布會上,雷軍卻沒透露太多關于智能駕駛的細節。
隨后,小米官方則公布了智駕城市領航的落地時間表:4月開啟用戶內測、5月開啟10城、8月全國可用。然而,原本計劃5月就開啟的10城NOA卻在兩度延期的情況下拖到6月6日才正式OTA推送上車,且限定條件為“優先‘智能駕駛安全行駛里程‘累計達到1000km的車主用戶陸續開通”,相當于仍未完全開放,這讓人不得不擔心其全國可用的城市NOA是否還將繼續延期。同時,該系統也在網絡上遭遇許多質疑,“交付后仍在路測,將用戶當做小白鼠”的負面輿論讓初出茅廬的小米智駕壓力重重。
更重要的是,想要成為行業第一的決心,有許多車企都比小米汽車更加堅定。4月30日,蔚來汽車宣布,全域領航輔助NOP+城區路線開啟全量推送,推送范圍覆蓋超23萬名城區用戶;5月14日,小鵬汽車宣布,XNGP城區智駕正式進入“無圖時代”,智駕可用范圍里程翻倍。5月22日,余承東接受采訪時表示,享界S9首發華為ADS3.0,這一系統將在現有ADS2.0的基礎上大幅強化。特斯拉FSD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也始終“虎視眈眈”地盯著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從有媒體統計的車企研發團隊規模來看,華為目前依然“遙遙領先”,團隊人數達到7000+,比亞迪、小鵬、極氪、蔚來也均在小米汽車之上。在這一群“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對手面前,小米汽車若在智能駕駛領域無法加速追趕,勢必會在未來的產品長線競爭力上落入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