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奶粉巨頭中國飛鶴股價大跌,開盤跌14.91%,盤中最大跌幅超18%。
資本市場的強烈反應,源于前一晚中國飛鶴發布的盈利預警公告。公告顯示,飛鶴預計上半年實現收入約91億元至93億元,而2024年同期收入是100.9億元;預計上半年的凈利潤在10億元至12億元之間,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9億元。粗略計算,飛鶴上半年營收最低下滑9.8%,凈利潤最低下滑47.4%。
業績下滑背后,飛鶴奶粉作為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代表品牌,近年面臨嚴峻挑戰。在人口結構變化、競爭格局重塑、渠道模式僵化及消費代際更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其發展困境逐漸顯現。
上半年營收凈利全面下滑
飛鶴股價單日最大跌幅超18%
根據盈利預警公告,2025年上半年,飛鶴預計營收91億–93億元,同比下滑8%–10%;凈利潤10億–12億元,同比暴跌37%–47%。
對于業績下降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由于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向消費者提供生育補貼,從而導致公司收入有所下降;為貫徹“鮮萃活性營養”戰略,保持貨架產品的新鮮度及健康度,降低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渠道庫存;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減少及公司對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計提。
這意味著,在2024年業績短暫恢復增長后,飛鶴再次陷入下滑危機中。2024年,飛鶴實現營收207.5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36.5億元,同比增長11%。但當時間線拉長可以發現,飛鶴從2020年開始業績就呈現下滑趨勢,尤其是凈利潤,2020年的凈利潤約74億元,到2024年凈利潤已經降至36億元,近乎腰斬。
在發布上半年盈利預警的同時,飛鶴緊急宣布“10億元股份回購計劃”,并承諾2025年派息不低于20億元,以穩定市場信心。董事會表示,回購計劃反映了對公司長期前景的信心,并將用于后續出售或員工股權激勵。
但資本市場仍反映強烈。業績預告發布后,飛鶴股價單日最大跌幅超18%,市值蒸發顯著。截至7月7日收盤,中國飛鶴報4.73港元,下跌17.02%,總市值為428.88億港元,較上一個交易日市值蒸發88.12億港元。
高端奶粉銷售遇多重阻力
奶粉市場競爭對品牌造成擠壓
以高端奶粉為主打,飛鶴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曾風光無限,但近年來,隨著出生率下滑與消費降級趨勢,飛鶴的高端奶粉銷售正遭遇多重擠壓。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788萬(出生率6.5‰),奶粉市場規模也同比萎縮4%;2024年出生人口雖因“龍年效應”小幅回升至954萬,但對于行業整體的帶動作用有限。為刺激奶粉消費,飛鶴率先發聲,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12億生育補貼計劃,隨后君樂寶與伊利也加入生育補貼計劃,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2025年生育補貼政策尚未完全轉化為需求。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奶粉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嬰配粉市場規模同比降幅收窄至約1%,主要受益于新生兒數量小幅回升。但2025年生育補貼政策的密集出臺尚未完全轉化為終端需求,疊加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上升,導致頭部企業面臨增收壓力。
從價格角度,據調查,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中200–299元價格帶最受歡迎,而飛鶴主力產品(星飛帆卓睿等)定價350–450元,與主流需求錯位。在消費對價格敏感度提高、產品選擇增加的背景下,飛鶴的高端定位正受到挑戰。從競爭對手來看,在高端市場,君樂寶以“優萃有機”切入300–400元價格帶,外資品牌也加速布局;伊利則通過多價位產品矩陣覆蓋90%價格區間,擠壓飛鶴單一高端依賴。尼爾森數據顯示,飛鶴一線城市市占率兩年下滑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