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開幕式現場
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美術館主辦的“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于1月17日正式開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領導,部分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國內外各個藝術和設計機構的專家學者,國內外知名的設計師、建筑師和藝術家,以及文化界、新聞界和社會各界人士數百人到場見證展覽的開幕。
在開幕式上,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楊樹,廣東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總策展人王紹強,本次主題展策展人維姬·理查森,社區項目/平行展策展人胡智義,參展藝術家代表馬巖松分別致辭。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專門為展覽開幕發來了祝賀視頻。
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中國)擔任總策展人,維姬·理查森Vicky Richardson(英國)、又一山人(黃炳培)(中國香港)、李德庚(中國)、王乃一(中國)擔任主題展策展人,胡智義Joseph Foo(馬來西亞)擔任社區項目策展人。
展覽以“有溫度的存在”為主題。主題展邀請來自約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位/組設計師、藝術家參展,向觀眾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溫度”的設計,解析和呈現當下智慧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設計樣本,促進當代設計及文化創意在中國社會長足的發展,為社會進步及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強有力的能量。
大理洱海生態驛站,孟凡浩(中國)& Line+建筑事務所,2022年;Dali Erhai Lake Ecological Rest Station,Meng Fanhao(CN) & Line+ Studio,2022
除主題展外,還有資料文獻展,以及多個社區項目/平行展,共同聚焦設計的人文關懷。資料文獻展以“時間印象”為主題,呈現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共同探討設計的現狀與背后的文化價值;社區項目及以“社區·設計”為主題的平行展,將展現其中溝通和基層行動的力量,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個人和社區通過設計推動教育和變革。
展覽期間,主辦方將為觀眾帶來系列的學術講座、導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公眾提供更深入了解設計的機會。展覽將展出至5月31日。
“讓廣州溫度,不斷影響世界溫度”
在開幕式上,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楊樹指出,作為國內專注于綜合性設計的研究型三年展,此次展覽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設計創作者提供了一個探討當下及未來設計研究觀念、設計發展以及社會價值的契機,影響帶動整個區域的藝術生態的發展,從而讓廣州的溫度,不斷影響世界的溫度,讓世界的溫度,持續提升廣州的溫度。
主題展策展人維姬·理查森致辭時說,“廣州設計三年展”對她以及對所有海外嘉賓而言,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它標志著在過去幾年交流受到限制的困難時期之后,海外設計界與中國設計界重新再次建立了關系,共同應對挑戰;沒有任何方式能替代可觸摸的實物展覽,也沒有虛擬的方式能替代面對面的交流。
據總策展人王紹強介紹,“有溫度的存在”這一主題源于對現代主義的反思及對設計本質的重新審視。在當代語境下,設計作品中的“溫度”日益重要。“溫暖的設計”不僅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還能為人們帶來更多精神訴求與情感共鳴,增加人們對設計作品的親和力和認同感。
凳子的可塑性,元木大輔 (日本),2019年;Breakability of the Stool,Daisuke Motogi(JP),2019
作為廣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盛事,“廣州三年展”是我國最早的城市“雙/三年展”之一,也是廣東美術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已成功舉辦七屆。2024年,廣東美術館守正創新,重磅推出“廣州設計三年展”,也是國內首個以藝術博物館形式研究設計、推廣設計的項目,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搭建藝術與設計的橋梁,構設理論與實踐的樞紐。
多元化、國際化設計呈現探索精神
開幕式前后,國內外設計師、國內設計類高校代表以及藝術家進行了交流,現場氣氛熱烈。國際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表示,他高度認可“有溫度的存在”這一主題,他始終以溫暖的心來進行設計。學術界代表、前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表示,“有溫度的存在”切合當前設計與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
許多設計師認為,“廣州設計三年展”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項目將逐步展開,比如胡智義表示,在今年農歷春節后,他將在廣州繼續社區項目/平行展的參訪和調研。維姬·理查森則表示,在灣區籌劃更多中歐設計合作項目和參訪將列入議事日程。
展廳里,參展作品布置就緒,來自各國的大量設計實物和模型,以及影像作品,展現出多元化、國際化的設計風格。展場設計獨具特色,有的觀眾進入互動區,感受“設計的溫度”,并爭相在作品前拍攝,留住觀展時刻的靈感與對美的感受。
海洋之椅,A.A.Murakami工作室,2010年,圖片由A.A.Murakami工作室提供;Sea Chair, A.A.Murakami, 2010. Image courtesy of A.A.Murakami
除了在廣東美術館主展場以外,本次展覽還包含分散到城市各個角落的超過20個社區項目,有些是針對街區改造的、有些是探索鄉村的、有些是關懷弱勢群體的,其策展精神延續了廣東美術館對三年展的基本定義,“尤其是對問題意識的探索,藝術精神的重塑以及對邊緣問題的理解。”總策展人王紹強說。
王紹強表示,希望此次展覽能進一步拉近大眾與設計的距離,傳遞“溫暖的設計”,力求為設計創作者提供探討當下及未來設計研究觀念、設計發展以及社會價值的平臺。
行業大咖共話“有溫度的設計”
在開幕活動期間舉行的設計大會上,匯集了國內外眾多的設計師、策展人和學者,大家圍繞“有溫度的存在”這一主題,從不同領域不同維度分享了多項前沿案例和設計思想,探討如何在保持人文溫度的同時,詮釋設計作為生命空間的公共責任和向社會提案的設計與教育。
“有溫度的設計”是指什么?主題展策展人之一的維姬·理查森表示,“溫度”一詞充滿了啟示,也拓展了我們對于人性的思考。她向大家介紹了去年剛離世的法國建筑大師蕾尼·加尤斯特(Renée Gailhoustet)的設計理念。上世紀60年代隨著人口增長,巴黎開始出現住房危機,加尤斯特在巴黎郊區設計了一批公共住房,并提供了可自由建造空間的結構,把生態環境和可持續性融入建筑設計,具有前瞻性地打造了一批社會保障型公寓。加尤斯特被視為社會住房的先驅者,也可以說是思考“設計的溫度”的先驅,因為在她的哲學里,建筑不是混凝土和鋼筋的組合,只有當人住進去以后的房子才真正地完整,是人給了建筑以生命。
參展建筑師馬巖松說,“建筑和城市空間是能夠解放人的,或者讓人至少意識到自己獨立觀念的存在,這是我對所謂‘溫度’的理解。今天的建筑不只停留在功能性和好不好用。當然,當下確實還存在著不好用、非人性的設計,比如盲道前面是一個懸崖等等,但即使解決了所有這些問題依然是不夠的,我們對建筑設計應該有三個階段性的期待,一是給人以溫柔、二是讓人更自由、三是讓人更有想象力。最后一點是當下中國城市特別缺少的,也是設計可能做到的。”
蘇州博物館,貝氏建筑事務所(美國),1978年至2019年;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s(US),1978-2019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指出,“設計”是一個由日本人創造的外來詞,隨著新文化運動,中國才有了“設計”這兩個字。發展至今,在當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情況下,用“技術美學”這個方式來表達“設計”的含義可能會更準確。從高校的設計教育出發,韓緒還指出,當下設計學科要解決的問題是重建設計的人文,加強設計的核心基礎研究。“設計師們往往是實踐為先,一會做鄉村振興,一會做未來城市,一會做新社區,一會做新醫療,那邊又做新娛樂……設計的主心骨到底在哪里?或者設計依靠的基礎學科到底在哪里?很多的學科是有基礎學科,比如化學就是化工的基礎學科,化工經常要從化學里面提取營養,但設計沒有所謂的核心基礎研究。”
人們常說“設計以人為本”,但似乎好設計總是很昂貴。設計是有階級屬性的嗎?真正服務于所有人的好設計是什么樣的?本屆展覽推出了圍繞社區項目的平行展,深入社區基層,展現“設計為民”的理念。
參展設計師、來自香港的余志光介紹了他們的“綠在區區”計劃。這是一個與政府合作的社區廢品垃圾回收項目,他們設計的垃圾回收中心十分潔凈、敞亮、時髦,一改人們對垃圾站“臟亂差”的印象,讓人們更愿意主動前往,他們還細致研究材料,以減小玻璃瓶丟入回收桶的噪音等等。同時設立激勵措施,參與分類回收將獲得“點數”,可以兌換油米衛生紙等生活用品,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真正讓綠色生活扎根社區。
鄉村項目,也是本屆展覽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參展建筑師劉克成分享了自己上世紀八十年代做鄉村建設的經歷。當年,他對陜西鄉村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調研,并由此意識到鄉村是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如果說城市是高度組織化的設計,鄉村則是以一個有機的漸進的方式逐步被建立起來的。作為設計師我們要發問自己,我們對農民的生活需求自知多少?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去替農民想問題?”他認為,鄉村建設應該是一種陪伴式的設計,設計師得先把自己融入鄉村,以鄉村的節奏、鄉村的需要為導向,設計師應該更像一個咨詢者、輔助者,而非主導者。同時,他對那種到鄉村里去“撒野”,覺得鄉村是一個沒有被組織化的社會,或以運動的方式大張旗鼓、急風暴雨式來做鄉村振興的方式持反對意見。
同樣有鄉村工作經驗的泰國建筑師查朋·春魯迪表示,自己在鄉村項目中不會先去看建筑物,而是先和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溝通情況,了解當地建筑物的角色是什么,從一個整體最系統的觀念出發去理解建筑物。因此,他認為21世紀的建筑師需要非常博學,不單是建筑學的知識,還必須在生態學、文化學、農業上面成為專家,這是和老一代的建筑師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近年來,OpenAI、ChatGPT的出現對設計領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此,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提出了兩個AI:一個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一個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藝術智性),兩者需要同時存在,設計師也需要與人工智能協同共處。今天,設計已經深度參與到社會所有的領域,它的重要性在于不僅僅做了一些美學上的“奇技淫巧”,人類真正的智性和不甘于現實的改造力、創造性,都將由設計來最終落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