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訊(特約記者 陳俊清 記者 朱凌)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新能源產品強勁的出海勢頭無疑為危險品物流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
日前,中德危險貨物高峰論壇在江蘇太倉圓滿落幕,來自中德兩國政府協會、行業協會、以及投資機構等出席出席本次論壇,就鋰電池儲能產品出口運輸、危險貨物運輸市場、以及運輸幫助企業將本增效等多個議題進行演講討論。
▍新能源改變危險品物流?
簡單來說,危險品運輸是特種運輸的一種,是指專門組織或技術人員對非常規物品使用特殊車輛進行的運輸。這些物品具有易燃易爆、強烈腐蝕性等特性,因此運輸過程存在巨大的危險性。危險品運輸必須經過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嚴格審核,并且擁有能保證安全運輸危險貨物的相應設施設備,才能有資格進行。
危險品運輸涵蓋范圍廣泛,主要包括具有易燃、易爆、腐蝕、毒害、放射線等性質的貨物。玉漭物流CEO楊洪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光伏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力儲能設備都屬于危險品行列,主要原因是因為其中含有電池。此外,包括AI算力和光伏設備所需的散熱裝置也屬于危險品。
從新能源產業出口的角度來看,我國是新能源出口大國,相應的新能源產品出口量常年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因此有條件也有必要通過發展危險品運輸行業來保障新能源產品出口和新能源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基于此,國家政策措施促進了危險品物流市場的發展,如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要統一貨物危險特性分類標準,加強貨物包裝、運輸作業和運輸工具標準化建設,推廣智能化儲運監控、風險監測與預警系統應用。
▍安全合規、政策、國際形勢的多重挑戰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化品物流分會的數據,我國危險品運輸整體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1.02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38萬億元,并預計至2025年危化品物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85萬億元。持續擴大的規模給危險貨物運輸帶來了機遇,但隨著危險貨物的對合規安全要求的提高和多國不同政策的出臺也給貨物運輸行業帶來的許多的不確定性。
對此,德國GBK危險品合規咨詢公司總經理沈辰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崛起對危險品物流行業或許是一個新的產業以及機遇,但因為新能源產品多數含有電池,其貨物屬性仍然列為高危產品,所以新能源挑戰在于滿足高速增長的物流的需求的同時,又要面臨滿足合規安全所帶來的挑戰。
楊洪補充稱,由于電池運輸的復雜性高,物流鏈長,其也具備易燃性,新能源汽車在海運和陸運運輸過程中燃燒事件時有發生,企業應有意識加大對鋰電設運輸知識培訓,任何鋰電設備的燃燒事件都可能導致難以計量的損失。
政策方面,近年來歐盟出臺《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英國、美國準備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或國家安全風險調查和加征關稅等,意圖限制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出海業務。運輸行業也因此面臨挑戰。
沈辰峰稱,限制政策的出臺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說明我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在貿易量方面對一些國家形成了挑戰,另一方面也對合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歐美來說,國內雖然有著更好的產品,但對對合規要求以前比較忽視,面前最大的挑戰是盡快掌握關于合規的一套規則。
關于國際形勢方面,楊洪說到由于紅海危機、中東局勢、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導致船舶航線變長,周轉率降低成本上明顯提升,以前到歐洲可能只要兩三千美元,現在可能要到四五千。此外,下半年最嚴重的問題將會是運力的短缺,5月的船舶已經被訂滿,6月的船舶也需要排隊預定。
對于行業的競爭情況,沈辰峰提到,危險品物流目前處于生產需求大爆發的時期,關于新能源產業鏈方面的運輸服務在不斷整合化的階段,并沒有企業做到壟斷地位,不同的危險品運輸廠商有不斷的新產品、新服務出現,是一個值得去投入,去研發、去競爭的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