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至今,DeepSeek話題席卷全網,其中詩人、作家圈也是深受震動,關于AI的沖擊、影響等話題隨處可見。
2月6日,被譽為詩歌第一刊的《詩刊》,其副主編霍俊明在朋友圈發布“告詩人”聲明,對AI詩歌投稿發出警告。近日,創刊 20 年的詩歌刊物《青春詩刊》也在官方微信號發文,《那些用AI寫作投稿的人,你要點X臉吧!》,怒斥用AI寫作的投稿者。
《青春詩刊》公眾號截圖
詩歌刊物遭受AI寫作的困擾,接連發表拒斥聲明,非常罕見。這一方面說明AI寫作能力正在飛速進步,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警告:AI寫作如果無節制地泛濫下去,可能會給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一系列混亂。
AI寫作正讓詩歌真假難辨
說到AI寫作、寫詩,其實在DeepSeek之前,就已經出現多年了。例如,早在2017年,微軟數字人小冰就出版了一部詩集,名曰《陽光失了玻璃窗》。在詩集出版前,工作人員將這些詩用化名賬號發表在豆瓣、天涯、貼吧等社交平臺上,許多讀者根本沒有意識到作者是AI。
去年2月,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得主九段理江承認,其獲獎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的,并稱AI有助于釋放創造力,這一言論再度引發了對于AI介入傳統寫作領域的熱議。
這一次,《青春詩刊》在推文中也公布了一批AI詩歌作品,如果不是功底深厚的專業讀者或學者,還真不一定能分辨出其中的真偽。
《青春詩刊》表示,文學作品是人類獨立思考最后也是最終的底線,文學領域(尤其詩歌),無論 AI 發展多么迅速,寫出的作品多么讓人心動,真正熱愛文學的人,絕對不可能將 AI 作品占為己有,改上幾句(甚至一句不改),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去各個文學平臺報刊進行投稿參賽。
文學一直被認為是“人學”,可謂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結晶,特別是詩歌,一直被認為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但隨著AI寫作的不斷進化,文學的主體性遭遇空前危機:不僅僅是寫什么、怎么寫,還有“誰在寫”?
在《青春詩刊》的聲明中,列舉了很多作者利用AI創作(洗稿、合成)的情況,有些人還是公務員、教師、銀行職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及省作協會員等。不得不承認,AI已給詩歌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困擾,這樣的態勢如果蔓延下去,無疑會對本就不太景氣的文學刊物,乃至文學本身帶來戕害。
鑒別AI寫作也會越來越難
在雜志、期刊上發表作品,是對作者創作水平的認可。如果真有人靠AI創作蒙混過關來獲取名利,無疑是對文學尊嚴的踐踏,理應受到公開批評和曝光。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盡管《青春詩刊》表示,將用“反AI偵察軟件及人工復核的形式”進行篩查,對違規者“將全網通報批評”,但要禁止AI寫作投稿,也不得不面對一些技術性的難題。
眾所周知,詩歌創作,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說到底還是由字詞、意象的排列組合而成,而這恰恰是AI的最強項。如果說小說、論文還可能因為篇幅比較長、語句比較多、結構比較復雜而露出馬腳,那么想要甄別一首幾十上百個字的短詩到底是不是AI寫的,難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有一定創作能力的詩人,完全可以修改下AI詩歌中的字詞,替換一些字詞,稍微潤色一下,變成“半AI詩歌”。像這樣的作品,又應該如何界定?
說它是原創,它并非完全來自人類的創造;說它不是原創,但它又是根據創作者發出的指令生成的,好歹也有創作者思考的成分。即使是再先進的反AI偵察軟件,或者再嚴格的人工復核,也未必能看出如此“二次創作”的破綻。
進而言之,小說、論文等一樣要面對這個難題。比如創作一篇論文,完全可以由作者寫好關鍵詞,設定框架、方向,在生成文本后再進行人工修改。誠然,現在的AI小說、論文可能還有種種不足,但隨著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它一定會越來越符合作者的要求,讓人類修改起來越來越省力。
什么才是人類創作的“護城河”
AI的應用,在各行各業都引起了“搶飯碗”的焦慮。就AI寫作來說,當前最緊要的問題或許是:該如何去確定AI參與度的界限,如何為人類創作者設立一條“護城河”?
近期,不少高校都為AI參與學術研究劃定了明確的紅線,比如復旦大學教務處就發布了《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提出“六個禁止”,目的不是反對AI,而是引導同學們用AI為自己賦能。
人類有創作詩歌的沖動,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什么是“個人思想情感”?說到底,就是個人對生活的真情實感。有時候,當一個人有了真實的感觸,一時之間想不到合適的詞匯、語句,那么或許可以請教一下強大的AI,但到底該怎么寫、寫什么,還是應該由人類來主導。
相反,如果創作者一開始就沒有真實的創作欲望,任由AI取代自己,甚至靠AI工具去不當謀利,這無疑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貶低。
如此說來,AI詩歌或許也可以讓我們反思:多年來,是不是有一些雜志、期刊已經把詩歌等同于華美詞匯的堆砌、故弄玄虛的哲理、不明所以的抒情?一些AI創作的論文能夠以假亂真,是不是也說明,以前很多在雜志、期刊上發表的作品,本身就充滿“AI味”,缺少了一點“人味”?
說到底,人類寫作真正的“護城河”是獨特的感受、經歷、個性、風格等等,AI在不斷向人類靠攏,人類自身更不能越來越像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