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幼兒園陸續開學,一些充滿儀式感的“花式”開學活動引人注目。有的幼兒園設置了“點春、插春、戴春”環節,孩子通過操作象征春天的物品“迎春筑夢,樂啟新程”;有的幼兒園延續春節氛圍,通過“步步跳高”“新年心愿”“賞花燈”等趣味入園儀式,讓孩子感受濃濃的傳統文化。這些“花式”開學活動也許只是“曇花一現”,但背后卻有著幼兒園的巧思和精心準備,不僅蘊藏著育人智慧,更傳遞了滿滿的愛。
“花式”開學活動有幼兒園對孩子心理邏輯的把握。幼兒園是孩子步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從家庭走入幼兒園,分離焦慮和入園適應常常是家庭頭疼、幼兒園撓頭的事。為此,很多幼兒園開展了充滿儀式感、趣味性、操作性的“花式”開學活動,尤其針對新入園的孩子,采取“帶著依戀物入園”“階梯式入園”等入園適應方式。這些方式有個共同點,就是遵循孩子的心理邏輯。具身認知理論認為,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花式”開學活動創設了一個個游戲情境,比如搭建盲盒、萌娃尋寶等,這些活動不僅吸引呼喚孩子開啟一場快樂之旅,而且讓他們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消解了入園焦慮。
“花式”開學活動有幼兒園對孩子經驗生長的期望。春節剛過,新春伊始,孩子是帶著生活中關于春節和春天的經驗入園的。我國學前教育專家張雪門認為,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課程完全根據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展開,也從生活而結束。有的幼兒園用蛇年吉祥物與孩子親切互動,收集象征吉祥與幸福的“百福米”,有的幼兒園開展寫福字、慶元宵等活動,不僅體現了幼兒園對孩子原有經驗的了解和尊重,也蘊藏著支持孩子在富有隱喻的教育環境中增長有益經驗的期待。
“花式”開學活動有幼兒園對孩子情感需求的回應。對于幼兒園孩子來說,情感需求往往大于物質需求。孩子能不能適應幼兒園、喜不喜歡來幼兒園,與幼兒園能不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歸屬感密切相關,這就需要教師與孩子的情緒情感建立深度聯結。園長媽媽送上第一個擁抱、哥哥姐姐帶逛幼兒園、爸爸媽媽一起來游戲等“花式”開學活動,既回應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讓孩子感受到了幼兒園的滿滿愛意,放下了緊張感。
幼兒園開學活動越來越“以兒童為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多年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形成的科學認知和寶貴經驗。“花式”開學活動的意義,并不在“花式”二字,而是背后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的改進,是幼兒園面對孩子這一“微妙而又全面活動著的生命”,怎樣“小心翼翼地把握孩子心靈細線”的理解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