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門話題中,一段學校運動會的視頻引發了很多關注和討論。視頻中,一位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在激烈的接力賽中突然沖上跑道,擋住了正在全力沖刺的黑衣運動員,結果兩人一同摔倒,導致原本奪冠的機會一瞬間化為泡影。這一幕不僅讓人對志愿者的行為感到困惑,還讓很多網友對此議論紛紛,甚至有人總結出“預制人”的新詞,用來形容一些行為讓人捉急、似乎缺乏思考的人。
“預制人”這個詞最初是對某些人的一種調侃,形象地說就是像預制菜一樣,表面上看起來正常,但一到交流中就顯得完全邏輯不清、反應遲緩。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并不少見,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有些人似乎就像被固定程序一樣,反應慢半拍,常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年輕人在面對這樣的同事和朋友時,都會感到無奈與疲憊。
相互之間的溝通本來應該是輕松自然的,但一旦遇上這一類“預制人”,溝通的過程就像經歷了無數的障礙,令人的心情瞬間消耗殆盡。例如,有人在工作中,明明清晰地表達了需求,卻總能收到讓人哭笑不得的回答??此坪唵蔚氖虑椋瑓s總是要重復解釋,甚至有時簡明扼要的話語居然變得冗長而復雜,令人想要直接放棄。
更讓人感到擔憂的是,這種現象似乎在逐漸增多。身邊的同事、朋友中,每個人總能找到一些典型的“預制人”行為。比如,總是答非所問的對話,似乎對你的問題充耳不聞;又或者是在集體討論時,面對明顯的邏輯關系,依舊堅持己見,拒絕接受他人觀點。
有人稱這為“社會性愚蠢”,并嘗試用心理學的視角去進行解讀。社會性愚蠢的人,智商并沒有問題,但其思維方式卻相對固化,容易陷入思維的死循環。他們對周遭的信息過濾得非常嚴格,往往只相信自己熟悉的東西,學習和思考的空間似乎也被鎖死。有趣的是,動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某些動物在面對特定刺激時會產生特定的反應,類似的,人的思維模式也會被固化。
這個社會對于人際交流本應保持開放態度,因此,碰到固定視角和模式的人,不妨適當保持距離,避免因無能為力的溝通而引發情緒的消耗。在很多時候,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當然,作為普通個體,難免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預制人”的影子。無論是在劇情的節奏、話語的表達甚至是生活的應對上,時常陷入了亢奮的表演或盲目的固執。身邊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對思維的訓練,而我們要時刻警惕,時刻反思,以免潛意識中也變成了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