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底撈招聘985外送員:學歷與就業的定位之爭,我們該如何看待?
——從“學歷浪費”到職業路徑的深層思考
![海底撈回應招聘985/211學歷外送員](http://m.thjsdj.cn//uploads/image/2025/0212/114P114B0.jpg)
海底撈外送招聘廣告。圖/社交媒體截圖
文/職場觀察員
近日,海底撈一則“985/211學歷外送員”招聘廣告引發熱議。網友爭論不休:高學歷人才送外賣是“學歷貶值”,還是企業人才戰略的革新?這場爭議背后,折射出社會對學歷與就業定位的深層矛盾。以下結合案例,探討兩者的關系。
一、事件背景:海底撈的“高學歷補貼”與基層起點
根據招聘廣告,海底撈外送員崗位硬性門檻僅需“會騎電動車”,但學歷越高,補貼越高:普通本科每月1200元,985/211學歷則達2000元,持續6個月。對此,海底撈回應稱,高學歷并非入職門檻,但每年都有雙一流高校生投遞簡歷,公司會為其提供專屬晉升通道,例如管培生計劃,但“所有員工必須從基層做起”。
爭議焦點:
- 反方觀點:“外賣無需高學歷,這是人才浪費”。
- 正方觀點:基層經驗是管理崗的必經之路,高學歷者上限更高。
二、學歷與就業的定位差異:起點≠終點
- 學歷的“敲門磚”作用
學歷在求職初期決定“起點”。例如,許多企業校招時明確要求“本科及以上”,甚至將985/211作為篩選標準。但海底撈案例顯示,學歷補貼更像“額外獎勵”,而非硬性門檻,反映出企業對多樣化人才的開放態度。 - 就業的“能力導向”本質
一名高中畢業的海底撈外送員小劉透露,高學歷同事若能力出眾,晉升速度更快,甚至可能從外送員做到高管。這說明,職業發展最終依賴綜合能力,學歷僅是“加速器”而非“永動機”。 - 基層崗位的“隱藏價值”
海底撈外送員需掌握備餐、溝通、客服等多技能,被稱為“集大成者”崗位。這種復合型經驗,反而為高學歷者提供了全面了解行業的機會,為其未來管理崗打下基礎。
三、爭議背后的真相:就業市場的現實與選擇
- 高學歷者為何選擇基層?
- 現實因素:海底撈外送員月薪可達7000-9000元(部分門店過萬),加上包吃住、補貼等,對應屆生具有吸引力。
- 職業規劃:通過基層積累經驗,進入管理通道。例如,海底撈管培生需輪崗,外送員經歷或成晉升籌碼。
- 企業的“人才儲備”邏輯
海底撈明確表示,高學歷員工有專屬培養計劃,但需從基層證明能力。這種“寬進嚴升”模式,既降低用人風險,又篩選出真正適應行業的人才。
四、案例啟示:學歷與就業如何平衡?
- 破除“唯學歷論”偏見
學歷代表學習能力,但職場更看重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一名985畢業生從外送員成長為區域經理,其成功關鍵在于將系統性思維應用于服務優化。 - 基層經驗的不可替代性
餐飲行業高管多從服務員做起,因其更懂一線痛點。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也曾強調:“不懂基層的管理者是紙上談兵。” - 個人選擇的核心:長期價值
若將外送員視為過渡性崗位,高學歷者需明確職業目標:是積累行業經驗,還是追求短期高薪?不同選擇導向不同人生路徑。
結語:學歷是帆,能力是船
海底撈事件引發的爭議,本質是社會對“學歷價值”的焦慮。但職場競爭中,學歷與能力并非對立——學歷提供初始動力,能力決定航行距離。無論是選擇基層崗位還是高端行業,關鍵在于明確自身定位,將學歷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送外賣的博士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送外賣時還在思考如何優化配送算法。”學歷與就業的定位,最終服務于個人與社會的共同成長。
![海底撈回應招聘985/211學歷外送員](http://m.thjsdj.cn//uploads/image/2025/0212/114P22a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