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說了,在看過豐田汽車之后,也有必要看一下本田汽車的業績情況。我本人就開的本田車,車齡馬上就13年,幾乎零故障,算是比較省心的了;當然高速噪音控制得不太好的問題確實存在,但這只是相對于同級別的車而言的。個人真實感覺是,在開過朋友的奔馳S400后,確實有想把它扔了的感覺,但摸一摸自己的錢包,感覺這車也挺好的。
廢話少說,還是回來說本田汽車的問題吧,除了其名聲在外的“地球夢”發動機之外,更令人贊賞的是其“垂直換代”的經營理念,盡快停產技術落后的車型等,以免自己的產品線太過復雜。其實非汽車類的公司也是可以借鑒這類經營理念的,這是避免把自己搞得太大,掉不了頭的好辦法。只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決,能抵擋住誘惑,扔掉還能賺錢的老舊技術,要面對比較大的人性考驗。
對于本田汽車來說,在電動化轉型中,“垂直換代”的麻煩來了。網友們戲稱其是“買發動機送車”,現在換電車后,不要發動機了,這個換代換得太猛,把其優勢換沒了。我是其粉絲,也不太看過純電化后的本田汽車,不過,我們個人的感覺總是會有偏差的,究竟如何,還是來看其財報吧。
本田汽車財年是3月31日結束,數據還是相對比較新的。
2023-2024財年,本田汽車的營收同比增長了20.8%,達到了20.4萬億日元的新高,按2024年3月底的匯率折算約為人民幣9600億元,這個規模略高于上汽集團,暫時也高于比亞迪。
本田汽車三分之二左右的業務是汽車,其他還有摩托車業務和金融業務,2023-2024財年主要增長的就是汽車業務,摩托車等業務處在下跌之中。有人說,本田汽車在電動化轉型失敗后,可以退守摩托車業務,從其業務構成來看,雖然不是不行,但那樣的結果顯然是本田汽車自己不想看到的,規模縮小八九成,誰會愿意呢?
分地區來看,各地區的營收都在增長,但除了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實際上主要就是中國大陸)增長相對較慢,占比也從2022-2023財年的接近四分之一,變成了2023-2024財年的兩成出頭,這當然與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好關系較大。
相對豐田汽車來說,本田汽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還是要高一些的,因為其除北美之外的其他市場表現并不太好,包括在日本市場的表現也不見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