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發布短視頻宣布和美的達成戰略合作,乍一看,可能理解成美的為蔚來汽車提供車載空調之類的供應,實際上是美的旗下的威靈汽車零部件公司提供包含汽車電動壓縮機、熱管理集成模組、驅動電機、EPS轉向電機、電子水泵、電子膨脹閥、電磁閥等專業汽車供應鏈產品。
多元化既是收入也是利潤
而在汽車供應鏈領域,美的在2018年就成立了威靈汽車零部件公司,收獲包含蔚小理、江淮汽車等各個車企的訂單。事實上,除了汽車供應鏈業務外,美的在非家電領域的多元化取得了長足進步,在2023年,美的的新能源和工業技術業務實現收入279億,同比提高29%,智能建筑科技業務實現收入259億,機器人自動化業務實現收入311億,也都實現兩位數百分百的增長。
可見美的不僅實現了家電領域內部的多元化,在非家電領域的其它工業化業務上也實現了多元化突破。2023年家電零售額度為8498億,對比歷史高位的2019年減少412億,但美的卻憑借其多元化發展,拿下了3737億的收入和337億的利潤,刷新其歷史高位。
美的家電業務近三年來的增速分別是13%、-1%和5%,其已經十分明顯的進入了增長遲滯階段,和其To B業務相比,近三年來分別增長了29%、14%和12%,雖然和高達兩千多億的家電業務相比,To B業務的營收只有849億,但是其增長潛力十分強大。同時家電業務競爭過于激烈,利潤過低也是美的多元化的重要動力。
尤其是美的主打性價比的形象下,即使營收高于格力,但是單獨業務的盈利能力仍然比不過格力。比如空調業務,其年收入超過1600億,在營收上已經超過了格力的1300多億,但是其凈利潤為9%,比格力的12.5%要低很多,凈利潤反而不如格力。
收購成為重要助力
除了零部件供應外,在汽車生產上,美的旗下的庫卡公司是重要工業機器人生產商。德國庫卡是一家創立于1898年的百年企業,彼時中國還處于戊戌變法的運動中,經過百年發展,其和日本的安川電機、發那科和瑞士的ABB并稱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的“F4”,是大眾集團、奔馳、寶馬等企業的重要供應商。美的集團在2016年時,花費巨資收購了該企業,收購遭到了包括德國政界很大的壓力,為此美的開出了48倍pe的估值,當時該行業的平均估值不到20倍PE。最終以每股115歐元的價格達成協議,而在其收購前一年的股價只有60多歐元,如此高的溢價,終于說服了股東。
雖然花費了巨資,但是收購初期的庫卡并沒有為美的集團帶來很高的回報,其在亞太地區的收入占比不到其整體業務的20%。而在收購完成的前幾年,還經歷了利潤下跌期,在2020年甚至因為疫情因素,一度虧損8.27億美元。但經過數年的磨合后,終于在2021年實現了逆轉,疫情緩和加之企業磨合后,在2021年庫卡全球營收達到33億歐,為美的各個事業部門提供了籌夠一萬臺工業機器人,美的廠房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了每萬人320臺。
同時在20年后趕上的新能源汽車大爆發也讓庫卡進入業績暴漲期,在2020年,庫卡中國的銷售為37億人民幣,搜狐入占比為15%,而在2023年收入已經達到70億左右,占比提高到22%。
存量之下,轉型結果各不同
和快消行業不同,家電屬于耐用品,置換周期長達8年以上,并且消費者對其的功能變化并不敏感,這就導致其經歷了家電下鄉等增長期后就陷入了存量置換階段,而不是增長階段。今年上半年國務院推出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政策,希望通過舊設備的更換來推動庫存的消化和企業的生產能力釋放,為此進行了中央預算資金扶持,部分地區給家電更新給予2.5%的貼息補助。可見進入存量市場后,家電業務已經確實進入了增長天花板。
多元化成為了家電巨頭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其中,海爾主打收購外國家電品牌然后進行尋求出口市場的增長,格力試水了格力手機和銀隆汽車,但是都不順利,甚至空調業務的收入還被美的反超了。
可見多元化是一個共識,但是如何進行多元化,則需要考驗一個企業的戰略眼光和核心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