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能源車內卷,卷出了新高度,讓一直拒絕電動化的日本車企感到了恐慌,強如豐田汽車去年創下了史上超5萬億日元的新高利潤,但其在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增幅卻降到了1%,不得不在北美市場沖擊銷量和營業額,其混動汽車在亞洲之外的市場發力,貢獻了37.4%的銷售額。
日系車會不會慢慢被國產汽車擠出中國市場呢?
國產車能不能把日系車擠出中國市場,看的不是國產車企業自家市場內卷有多厲害,而是要看國產車向外卷有多厲害,這樣才有說服力,因為汽車初期的發展靠的是本土的供應鏈,后期的發展靠的是國際化市場份額和供應鏈本土化。
現在的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到底是在內卷,還是外卷呢?
國內新能源車企有內卷的,也有外卷的,內卷的是中小新能源車企,布局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加速電動汽車普及比如華為問界,五菱汽車等,外卷則由已經實現盈利,并且走向國際化的頭部車企來實現比如比亞迪來完成,除了北美市場之外,國產新能源車企已經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打開局面,如今更是不斷涌入俄羅斯汽車市場。
目前在國內一二線城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趨于穩定,且逐漸走向成熟飽和期,剩下的則是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等下沉市場的普及,這也是國產互聯網車企、合資車企、傳統車企爭奪電動汽車擴大市場份額的關鍵領域。
而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內卷,其實是一個市場自由競爭淘汰的過程,只是手段有些老套,還是降價策略,雖然會誤傷一部分初創型新能源企業,但卻可以加快國產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產能集中化,淘汰不具備扎實技術和制造業經驗,持續虧損的營銷型車企,從而培育出更多的頭部新能源汽車品牌,像比亞迪一樣走向國際市場,不斷向外卷,讓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走向世界,占據更多的全球市場份額。
日系車企為何轉戰北美市場,而不是在中國發展混動汽車?
歐美日韓選擇在這個時候暫停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戰略,其實不是放棄汽車電動化紅利,而是在中國市場競爭不過擁有技術和本土產業鏈優勢的國產新能源車企,開始轉換方向,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較低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北美地區,日本豐田就在北美地區大力推廣其豐田和雷克薩斯的電動化車型包括純電和混動。
豐田2023年財報能夠新增1200多億人民幣的利潤,貢獻較大的恰恰就是北美地區,在美國的限制下,豐田汽車不用擔心有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壓力,可以在北美地區促銷高利潤豐田傳統車型和電動化車型,以此帶來增量利潤。
日系車如果在中國市場推動電動化,首先沒有先發優勢,豐田章男一直在拒絕純電汽車轉型,發展氫能汽車,以至于純電汽車領域先是落后于中國車企,而后又慢了歐美車企一步,無法在亞洲市場推廣日本的電動汽車,最終不得不選擇北美地區,一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相對空白的市場。
日系車贏在北美地區,卻輸了東南亞市場?
在看完東南亞線下車展之后,無論是汽車發燒友,還是汽車行業從業人士都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
日系車不僅有被慢慢擠出中國市場的風險,甚至東南亞市場也很難站穩腳跟。
除了北美市場因為政策限制,國產新能源汽車無法參與市場化競爭化,中國早已在全球布局新能源汽車制造業體系,其中就包括龐大的東南亞市場,而早在數十年前,中國光伏制造業體系已經在東南亞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體系,甚至向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
光伏制造業是新能源產業鏈的上游體系,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則是新能源產業鏈的下游體系,一個代表了供給側,一個代表了消費側,彼此融合起來,將加速中國新能源制造業體系的全球擴張,占據市場份額的同時,完成本土化供應鏈體系。
乍一看豐田2023年的財報,我們可以看到暴增的利潤和營業額,但卻忽略了豐田的全球化市場份額在下降,而當下和未來豐田要在東南亞推廣自己的電動化汽車,如果豐田繼續選擇了財報上的數據優化,而犧牲了市場份額,那么將很難融入東南亞的電動汽車市場,最終只能龜縮于北美地區。
東南亞擁有7億人口,與歐洲的人口接近,卻只有11個國家,而歐洲則是分散為45個國家,其中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就可以組成一個中等的電動汽車統一市場,哪個國家的電動汽車品牌占據東南亞市場,就等于在國際化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我們以泰國這個東南亞產業發展風向標為例子,泰國擁有每年生產200萬汽車的能力,相當于歐洲意大利和英國的產能總和,中國車企與泰國有著密切合作,而泰國除了對中國旅游免簽之外,更是積極融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互惠互利,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東南亞的超級電動汽車產業中心。
中國車企不僅布局東南亞比日本和歐洲車企早,而且還能拿到比歐洲車企和日本車企更多的產業補貼,泰國沒有像北美地區那樣的貿易壁壘和限制,而且東盟有自己的電動汽車產品認證標準,泰國希望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在東南亞各國中率先完成汽車電動化轉型,跟上全球汽車電動智能化的趨勢。
早期日系車通過壟斷性經營,限制其他國家品牌車企加入競爭,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建立了豐田等日系傳統汽車的大本營,打造了本土化的供應鏈體系,把日系燃油車賣的很貴,利潤也很高,但中國電動汽車的滲透,卻改變了日系車壟斷局面。
一旦中國牢牢占據東南亞市場份額,并且完成供應鏈本土化,日系車在東南亞的高價壟斷將終結,推動泰國乘用車價格整體下降,讓東南亞消費者能夠用上經濟實惠的汽車產品,而日系車也將在東南亞市場利潤和市場份額,進而產生連帶效應,逐步失去除北美和日本本土之外,其他的國際市場利潤和份額。
一個汽車品牌要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占據優勢地位,第一步就是先完成市場份額占領,第二步則是推動汽車供應鏈本土化發展,有了份額和本土供應鏈體系,自然就擁有了高價值產業鏈和高利潤體系。
豐田汽車如今的高利潤已經到了極致,難以為繼,下一步如果不能守住市場份額,不積極融入氣候已成的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體系,那么豐田等日系車企,將會損失更多的國際電動汽車市場,其不成熟且不完善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成本太高,若一意孤行,很難與中國完善的電動汽車工業體系和優質低成本的本土供應鏈競爭。
強如特斯拉也選擇了積極主動融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體系,降低成本提升利潤,日系車這個曾經全球化標桿,會如何抉擇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