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2024第八屆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發布會”在深圳舉行,由每日經濟新聞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上市公司經典品牌案例書系《品牌王道2》在大會上正式發行。
《品牌王道》書系每一年從“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中,精選具有價值性、典范性、創新性的10個企業品牌案例,撰寫品牌故事,傳遞品牌價值,講述卓越企業的“品牌王道”。
今年收錄的10個經典的品牌案例包括:聯想集團、海信集團、貴州茅臺、京東集團、比亞迪、美的集團、通威集團、中國飛鶴、民生銀行、博納影業等10個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中國上市公司。“出海領軍者”聯想集團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多方面的樣本價值,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品牌檔案
聯想集團(HK 00992)品牌價值2956.68億元
2024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海外榜TOP1
2024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TOP15
2024全球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TOP83
2024中國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TOP1
(數據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企業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24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
引言
“我們跟世界還能不能連接在一起?”
——2023年11月,一部探索中國企業出海歷程的紀錄片《深海》正式上線。影片伊始,紀錄片導演拋出了這個問題。
在這部紀錄片中,聯想及其供應鏈企業是主要的觀察樣本。來到位于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的聯想烏洛工廠內,只一眼便能看出這里的員工身上各自帶著迥異的國家和文化印記,或是中國,或是巴基斯坦,或是菲律賓,或是烏克蘭,但他們胸前有一個共同的、紅底白字的標志:Lenovo。
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的聯想烏洛工廠(資料圖)
“Lenovo”這個單詞原本就是為出海而生。20年前,為了便于向海外拓展,聯想把公司的英文名稱和標識從“Legend”更換為獨樹一幟的“Lenovo”。彼時,還沒有人能篤定,20年后的聯想在全球的業務版圖會不斷延展,不僅產品行銷180個國家和地區,更擁有遍及全球的18個研發基地及30多個生產制造基地。
出海,并不是一場資本游戲。在聯想制造全球“開花”的背后,很少有人會看到高歌猛進的背后是異國闖蕩的艱辛、復雜與暗流涌動,也就很難真正理解聯想為什么堅持國際化、為什么能實現國際化。
站在新一輪全球化的節點,我們再次聚焦聯想經驗,剖析這一領軍者凝練的智慧與勇氣,并為中國企業后繼者們提供一個錦囊和三條妙計—長期主義價值觀下,對數智化業務迭代與創新的堅持,聯想實現自身基業長青、業績長虹;深耕國際市場,聯想帶領產業鏈上下游將卓越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帶往全球各個角落;堅持踐行ESG理念,對外輸出ESG解決方案,聯想攜手利益相關方共創美好未來。
乘風起:中國出海品牌的領軍者
新一波國際化浪潮之下,不論是出于生存需要還是雄心壯志,企業家們都沒有辦法不談論“出海”,但并不是所有揚帆啟航的企業都能到達彼岸。
在聯想40年的企業發展過程中,“出海”占去了一半。如今,“Lenovo”是全球科技領域最具認知度和美譽度的中國品牌,有段時間幾乎是中國唯一成功的全球化品牌。
回顧聯想的出海歷程,從被質疑到被模仿,聯想的能力進化與其全球化歷程齊頭并進。在全球化過程中,聯想的技術積累、產品創新與品牌建設均實現質的飛躍,進一步助推其全球化走向深入,實現正向循環。
在今天,我們再次聚焦于聯想的出海經驗,是為了向前赴后繼的出海企業們提供一個樣本—盡管出海環境有了變化,但聯想經驗仍然具有啟示意義,這是中國企業自己的“出海教科書”。
中國企業需要“聯想”
近幾年,幾乎人人都在談論出海。2023年中國企業向外探求的欲望再次沖頂。
有數據為證: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202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企業維持或擴大現有對外投資規模,超八成企業對未來對外投資發展前景持較為樂觀態度。
不“出海”,就“出局”——對于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來說,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出海的背后有著十分迫切的現實需求:
一方面,我國擁有最完整和高效的產業鏈,不論是技術密集型產品,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我國在供給端有著旺盛的生產力以及產業鏈優勢,為追求持續的增長,中國企業需要向外探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在貿易摩擦增多的背景之下,“不要把雞蛋裝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風險警示愈加醒目,在全球范圍內分散業務,減輕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種多元化經營已成為企業生存法則。
只是談論和規劃遠遠不夠,行為和策略的借鑒是中國企業當前最需要的支撐。
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全球性的市場研究集團,1975年成立于法國巴黎,1999年在巴黎上市,2000年進入中國)指出,中國品牌走向全球并實現基業長青,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度”。信任是品牌的核心和戰略性指標,擁有信任意味著擁有更高的收益率和容錯率。然而,建立信任感是中國出海企業普遍面臨的短板。
益普索在2022年9月發布的中國品牌全球信任指數調研中發現,海外消費者對歐美和日本品牌的信任指數最高,韓國品牌居中,中國品牌的信任指數相對落后,但好消息是,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整體好感度略有提升,其中新興市場明顯更加正向。
在中國品牌全球信任指數排行中,聯想排名第一位,信任指數高達146分,小米緊隨其后,緊接著是OPPO、榮耀、華為。該調查樣本來自15個市場的110000位海外受訪者,主要調查指標是品牌認知、信任度、購買意愿以及品牌競爭力。
“中國有聯想,和世界會離得更近。”知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曾如此評價聯想的價值。他認為,中國擁有越多像聯想這樣的全球企業,對邁向智能化的世界貢獻就越大,中國在世界也能贏得更多信任。
當前,聯想的業務發展至全球180個市場,在全球約有7.7萬名員工。在2022/23財年上半財年中,聯想海外收入占比約75.85%,超過總收入的四分之三。聯想品牌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全球信任,主要得益于20年來聯想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服務,以公正和有道德的方式做生意,尊重并保護消費者隱私,對環境負責、對當地雇員和社區負責,等等。這些原則看似平實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非常有挑戰性。
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中國企業界依舊需要“聯想”。
勇者的征程
“出海”成潮,最大的驅動力是廣闊的海外市場。在單一市場做生意,很快就會遇到增長天花板,而在全球市場做生意,則有著近乎無限的機遇。
而機遇之下,出海觸礁事件比比皆是。千禧年后,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速度開始加快。聯想不是唯一走兼并收購式國際化擴張路徑的中國企業。在2004年,TCL先后大手筆兼并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同樣引起極大的轟動,但由于戰略判斷失誤、整合不力,最終收效不足。TCL董事長李東生多次坦然談起這場收購的教訓和啟發。
真正的出海不是憑著一腔孤勇,而是深扎穩打的基本功。這是一場勇者的游戲,積累和謀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