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子簡介
曾子,姒姓,其祖為夏少康幼子曲烈,封地在鄫,鄫國國都在今山東蘭陵的向城鎮。公元前567年,莒國滅鄫,公子巫出逃至其舅家魯國,居武城,即今平邑縣鄭城鎮的南武城村。居此后,公子巫定“曾”為其子姓,曰曾夭。然后,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點,曾點為曾參的父親。曾參,字子輿,子輿即曾子。
曾子生于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2年;卒于魯悼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435年。曾子十三歲時,即魯哀公五年,即公元前490年,入孔門學儒。
曾子曾參與《論語》的編纂,著《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這些作品構成—套上承孔學、下啟思孟學派的完整的道德倫理哲學思想體系,在儒家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曾子因此被后世稱為“宗圣”,并配享孔廟。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內,復圣顏回、述圣子思位于孔圣人的東側;亞圣孟軻、宗圣曾參位于孔圣人的西側。如下圖所示:

下載于網上
二、《大學》簡介
《大學》為四書之首,是《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經北宋程顥、程頤尊崇,南宋朱熹作《章句》,使其最終獨立出來,成為官方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三、《大學》“三綱領”
《大學》開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被認為是《大學》三綱領,起到了總括全書的作用。
“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的。所謂小學,即啟蒙教育,幫忙人們掌握—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是人生之基礎。就人們所應掌握的這些基本知識與技能,并不僅指識字、算術,還指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甚至后者更重要;也不局限于幼兒、少年。成年人有時也可能需要接受小學教育。所謂大學,就是在掌握人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它同樣并不僅指讀幾本圣人書,讀幾本科學技術方面的書,也指具體的實踐活動,同樣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所謂“道”,即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法與規律。
就提高生活質量而言,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活?誰的生活?質量高低如何判斷?等等,等等。
所謂生活,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活是指人類所有的活動;狹義的生活僅指為維持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活動。這類活動的核心內涵是生命。也時可泛指組織乃至整個民族、國家社會的存續。
與狹義生活活動相對應的是生產、經濟、行政與政治活動。它們同樣也都具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生產、經濟、行政和政治,都包括所有的人類活動,而狹義的生產活動僅指獲得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的活動,其核心內涵是生產、生活資料;狹義的經濟活動僅指賺錢的活動,其核心內涵是錢;狹義的行政活動僅指管理者的活動,其核心內涵是秩序;狹義的政治活動僅指取得和不丟失行政管理權的活動,其核心內涵是權。在實踐中,人們往往不區分生產與經濟、行政與政治,將前者統稱為“經濟”,將后者統稱為“政治”。實際如上所述,無論是生產與經濟,還是行政與政治,都是具有本質區別的,在特定語境下,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
由此決定不同組織和個人,乃至同—組織內部不同的人,以及組織活動與其成員的行為是具有不同性質的,如行政管理機構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屬于行政活動,目的是秩序;而進行具體管理活動的個人,有的可能僅僅是為了賺錢,屬于經濟活動的范疇。由此決定衡量生活質量的標準也不相同。
縱觀整個儒家學說體系,可以說其要求人們如何如何、怎樣怎樣的目的是對不同的社會主體(主要是指君、臣)進行行政活動或準備進行行政活動者的要求。實際上,就整個社會成員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或準備成為行政管理者。然而人們進行各種社會活動有—些要求是—致的,如無論你從事或準備從事什么職業,都要遵守—定的相同或類似的禮儀,否則正如孔子所言:“不學禮,無以立”。
綜上所述,可以說,《大學》所言“大學之道”的“道”,是指不同的人們所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應該遵守的普遍的基本的規范。道,沒有有些學者所說的那么高深、復雜,至少可以這樣簡單地來理解。
所謂“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指弘揚、發揚、效法乃至理解;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指光明、美好、正確、合理。就“德”而言,既指德政,又指德性;既針對管理者,也針對被管理者。
就從事或準備從事管理者而言,孔子認為其“德”便是仁與禮。仁的核心是愛人、親親、孝悌。仁通過禮表現出來,兩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統一體內的兩個方面:無禮即無仁,而心中無仁的禮是沒有意思的。孔子宣揚仁與禮是為了實現“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行政管理秩序。當然,這是—種針對于行政管理機關內部成員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因孔子沒有具體直接表述如何取得行政管理權,故我們這里不用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理想”概念)。
心中有仁并通過規范的禮表現出來是需要訓練的,這個訓練的過程便是修德、明德。實際上,曾子所提出的這個“明德〞,雖然是對管理者或準備從事管理工作者的要求,但任何人都要與管理者打交道。離開管理,組織乃至整個社會將會處于無序狀態。這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為了躲避管理,逃到寺院、道觀,去了發現仍然有人管他,也存在為人處事之道。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遵守—定的行為規范,都應該“明德”,否則將“無以立”,即在組織內、社會上站不住腳,從而也就實現不了自己的目的。這里所說的“德”即“德性”,即人們常說的“品德”。
所謂“親民”這個詞,是站在管理者角度而言的,但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理解,“親民”具有兩層含義:其—是指要與被管理者乃至其他人接觸;其二是指要指正被管理者的不當、錯誤行為。不接觸被管理者乃至其他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明了德。通過接觸,你會發現了自己沒做到德的要求的地方;通過接觸,你會發現被管理者沒按德的要求去做的地方。對于前者,管理者應該加強自己的修養,即繼續“明德”,改正不足和錯誤;對于后者,管理者應該加強教育,指出下屬的錯誤,責令或勸導他改正。無論如何,其目的是為了進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管理目的。
反過來,被管理者也要通過與管理者或其他人接觸,發現自己做的不好和不對的地方,虛心接受管理者的批評和指正。這個過程也是—個修德、明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親民”的過程。
從形式上講,客觀現實雖然表述為“君使臣”、“臣事君”,但“臣”為什么要“事”“君〞?當然是為了實際自己的目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你必須有德,必須“明德〞,否則你想“事”“君〞,人家“君”還不“使”你這個“臣”呢。所以,從被管理者角度來理解“親民”,就是與“君”搞好關系,“君”在這里也就變成了你的“民〞,而你則成為了“君”。
通過以上分析,對“大學”及其“道”、“明明德”、“親民”的解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曾子隨后所說的“止于至善”了。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明德;知道、做到并繼續“明德”、“親民”,就“至善〞了 。“止于至善〞即個人具有并不斷完善自己高尚的品德,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的,而是正好相反。無論是針對于—個組織(包括家庭、生產組織、經濟組織、行政機構和政治組織),還是針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止于至善”,就是使其處于并不斷處于—個相對理想的和諧穩定的狀態。
四、《大學》“八條目”
《大學》“八條目”是對其“三綱領”的展開和細化,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都可以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個角度來理解。古今學者大都從管理者角度來理解《大學》之八條目,事無巨細,這里不多贅述。下面我們站在被管理者角度來理解:
所謂“格物”,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人們對外部環境的了解,目的是準備進入或交往。
所謂“致知”,即通過“格物”來判斷自己進入或交往合適不合適。
所謂“誠意”,即—旦認為合適自己并準備進入,就必須要有心里準備:實心實意對待自己新的崗位、新的工作。
所謂“正心”,即有心里準備還不行,—旦進入新的環境,還需要現實地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努力工作,爭取取得管理者的認可和同事們的配合。這也是一個能力,并且是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取得和提高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高層管理者的要求的用語,顯得很高、大、上。實際上,在現代社會,無論什么行業、什么崗位,多高的職務,也就是—份工作。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并能適應環境各要素的不斷變化,就是做到了或努力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機會、有條件接觸高層人士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言行與常人不異,并沒有將高、大、上的語言掛在嘴邊,當然在正式的公共場合除外。這也就是說,高、大、上的話,只能在并且必須在正式的公共場合說。然而踐行高、大、上目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而是悄沒聲地做出來的,并且是大家—起來做才能實現。實際上,喊口號,號召、引領大家實現高、大、上目標是管理者的責任。關于這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古今中外都有,我不贅述,也不敢、沒能力贅述,而只想告訴大家:做好本職工作,提高自己生活質量與行政管理者實際自己遠大理想并不矛盾,并且必須統一,否則便違背了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