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召開工作會,部署做好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據統計,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他們的就業備受社會關注。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實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和服務體系建設行動”,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據介紹,9月以來,各地各高校搶抓秋招關鍵期,不斷拓展崗位資源,截至目前各地各高校已開展招聘活動5.5萬場,提供崗位信息1093萬條。
在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保障水平方面,《通知》要求,嚴格落實校園招聘“三嚴禁”要求(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積極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此外,《通知》還提到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適配,其中,要求加強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優化、主動布局新興學科專業、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等。
供需平衡是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才是其中核心要素之一,高校則是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適配的重要陣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大學生當下的就業形勢,都要求高校進行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優化,近年來,教育部也年年提及。此次《通知》提出的要求,著眼于未來若干年,具有更加長遠的眼光。
對于《通知》中提到的“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目前一些對就業評價的第三方機構,把專業的就業情況評價為紅牌專業、黃牌專業,供學生、學校參考。
據媒體報道,目前已有一些省份設有專業預警機制:對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三年低于50%的專業實行紅牌提示;以專業設置率、生師比、就業率、一志愿錄取率和師資隊伍水平作為衡量指標,高校專業若“踩中”其中任意兩項,則被列為預警專業,作為校方調整專業的參考。
實際上,我國一直在進行學科專業調整優化,只不過近年來力度空前。
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進行多次大規模的學科專業調整。近年來,伴隨數字經濟、大數據、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等新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催生了大量新業態,一些專業逐漸顯露出與時代脫節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大數據人才缺口將高達230萬人,新能源汽車人才缺口達100余萬人,低空經濟催生的“飛手”(即無人機操控員)人才缺口達到100萬人。
更重要的是,當下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表示,近年來高校專業調整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出現新特點、新趨勢和新需求的情況下,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等進行的適應性調整,重在新時代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進行前瞻性專業布局,力求在理工科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以及社會科學如國際傳播、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通過布局相關專業,培養急需人才,滿足國家戰略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發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學科專業調整優化要增減掛鉤,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占比進一步提高。
到了2024年,高校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專業調整:今年全國高校已經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布點1670個。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曾對此表示:“調整力度應該說是空前的。”他表示,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專業設置的第一準則是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