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汽車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快速轉型發展,今年智能網聯汽車呈現高速增長。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10月17日在北京亦莊開幕,車企一把手和與車企合作密切的科技企業高管齊聚于此,前沿發展趨勢怎樣、如何突破核心技術、如何保障信息安全、相關法規能否進一步完善,是大會最受關注的四大焦點。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全體會議現場。官方供圖
前沿發展趨勢:大模型和智慧城市被熱議
今年火爆的大模型之風吹到了汽車行業。中國一汽集團董事長邱現東認為,要構建行業垂直大模型,要用人工智能的思維開發出兩段式單到單或一體化單到單,全面提升智能駕駛的感知、決策與控制的系統性能。智能網聯汽車到高階自動駕駛階段,將由過去依靠單車智能、車云智能向車路云一體化的群體智能而轉變,從而大幅度降低整車成本,改善交通秩序,提升城市智慧運行水平。
智能網聯新變革帶來產業發展合作的新模式,整條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如何“交朋友”?重慶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現場提到,汽車行業積極擁抱智能化、數字化、全球化的一些新變化和合作模式。比如中外車企之間,已經從原來的技術引進向聯合開發、技術輸出、技術共享等方向發展,從原來中國汽車市場向全球市場協同發展,到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朱華榮形象地說,長安汽車之所以和華為合資引望,與騰訊合資梧桐車聯,就是不斷地強化傳統汽車的轉型,“我們的朋友圈也不斷擴圈”。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提到一組數據,國內最頂尖的50家互聯網企業中,超過40%的公司都已經進軍了汽車圈,以智駕為核心龐大的產業生態已經形成。
今年3月,小米第一款車型小米Su7正式發布,小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成為造車圈明星。他在現場談到,未來五年整個產業結構會大規模重構。在這個過程中,汽車產業界要相互團結,良性競爭,攜手發展全球汽車產業。
核心技術突破:芯片領域仍需發力
智能網聯已經成為車企發展的必然趨勢,車企一把手對芯片、智能座艙都有著自己的想法。
邱現東提到,一汽集團將著力攻克460項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芯片領域。未來五年,一汽集團將累計投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42款,其中乘用車28款,商用車14款。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長安汽車繼續加大新汽車、新生態領域的投入,新汽車領域將投入2000億元,新增1萬人以上的科研隊伍,打造可凈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
談到芯片時,曾慶洪表示,智能網聯汽車跟芯片有著更多、更廣、更先進的需求,意味著我國必須加快汽車芯片產業技術的協同攻關。同時車用操作系統以及共性技術平臺、算力中心等基礎設施的投資要求和技術門檻都非常高,希望汽車企業和ICT(科技)等產業鏈企業,強化協同合作,共同布局,以規模優勢避免浪費資源。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同樣提到了芯片,他稱,如果溯源產業鏈的上游,特別是在高性能、高安全的芯片、動力與底盤域的控制等方面的技術,我國的水平與全球先進水準還存在差距。我國需打造穩定可靠、競爭力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體系,這是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信息安全保障:人工智能需要監管
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發展,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主動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新內核。
談到對人工智能的監管,東風汽車總經理周治平認為,人工智能是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引發了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需要在治理機制、治理手段、治理規則方面系統施策,統籌發展和安全。
雷軍關心的也是安全問題,他認為智能化是整個汽車的靈魂,而智能駕駛是智能化里的高地。“一定要宣傳在智能駕駛中的安全駕駛,這個可能對我們的產業對用戶能更負責任”。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舉例說,如果車企被網絡攻擊、數據被勒索破壞,車企的業務停擺可能意味著很多企業會趴窩。“我認為每一個智能網聯汽車廠,未來都是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自動駕駛商業化法規完善:有助于L3級別智能駕駛逐步走向商用
特斯拉無人駕駛出租車近期已正式推出。曾慶洪在談到無人駕駛出租車時稱,目前這一行業的商業化運營正在加速,建議加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法律法規,制定全國統一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標準和法規,進而推進產業智能化快速發展。
周治平建議,算力、數據和操作系統已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統籌規劃建設,有效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推動產業集中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同時促進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的多元化。
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U董事長余承東看來,車聯網是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它是通信、基礎設施和汽車產業的融合,它將發揮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和5G通信兩大領域的領先優勢。由此,他建議我國加快5G上車。
余承東提到,我國新能源汽車L2級智能駕駛滲透率達到66.4%,但L3還進展很慢,到明年、后年,從技術能力上L3具備走上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的條件。呼吁加快L3相關立法,有助于L3逐步走向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