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減排目標的引領下,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汽車行業的變化也如風起云涌般迅速。無論是監管機構的政策層面或是車企的技術設計、戰略轉型層面,汽車行業的整體創新層出不窮,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博弈仍在繼續。現推出汽車行業系列案例,旨在通過對行業規則變化、車企轉型發展等方面內容的梳理,探索這一行業的未來走向。
本期關注本田汽車。本田汽車的發展與其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對技術的追求密切相關。憑借技術優勢,本田公司在早期通過參加摩托車、汽車的各項世界頂級賽事并獲得名次來提高知名度。通過不斷的研發,本田公司的業務從摩托車、汽車拓展到飛機等產品,未來還計劃拓展機器人及相關業務。關注創新技術的本田公司也制定了自身的綠色轉型思路,即在關注純電車型的同時,加碼氫能車輛的研究,希望通過巧妙地結合電能和氫能的特點,加快其電動化進程。本田的電動化轉型是否能獲得其預期的效果?后續值得持續關注。
【 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文:弋雋雅 編輯:謝彬彬 】
Part 1 本田汽車的創立和發展
1.1 創立和早期發展
本田汽車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出生于一個鐵匠家庭,很小就對機械產生興趣。15歲時,他離開家鄉前往東京,在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很快他的天分就展露無遺,17歲時發明了一輛賽車并打破了當時的平均車速紀錄,20歲出頭便創立了自己的修理廠。1934年,28歲的本田成立了“東海精密機械公司”,主要制造活塞環。一開始由于質量達標問題,公司并未獲得訂單。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改進,1941年公司已能生產出合格的活塞環,并獲得了豐田汽車的訂單。而后遇到的戰爭物資短缺、地震等問題限制了公司發展,于是本田將這一最初的公司出售給了豐田。接下來,本田宗一郎利用戰后美軍留下的軍用設備中的引擎,將其安裝在自行車上,成為了當時日本的“摩托車”。后續的幾年中,本田通過出售A型摩托車、D型摩托車等產品,獲得了初始的資金。1946年10月,本田創建“本田技術研究所”,即本田公司的前身;1948年,本田宗一郎與藤澤武夫合作,本田公司(全稱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成立。
在新成立的本田公司中,藤澤不僅提供了資金,還帶來了對商業和金融的敏銳洞察力。而本田對機械學的天賦和努力使他設計出當時在日本較為領先的摩托車引擎,能顯著增加原有摩托車的發動機馬力,這一重大的設計使本田公司的摩托車在許多日本和國際的摩托車賽事中獲得了優秀名次,幫助本田公司迅速拓展了市場,幾年之內就獲得了日本摩托車市場15%的份額。
除了追求極致速度的賽車之外,為了擴大市場,本田公司在1958年推出了50CC Super Cub,這是一款特別設計的安全簡單的輕便摩托車,面向婦女和那些不騎大型摩托車的人群。Super Cub摩托車上市僅兩年,就幫助本田公司成為日本最大的摩托車廠商。
1.2 快速發展和海外擴張
1959年,本田在美國建立了分公司。沒有依賴于已有的經銷商網絡,本田計劃為那些因駕駛風險對重型摩托車望而卻步的人群制造新的代步工具。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運動商品店、業余愛好者商店和五金店,品牌口號“騎著本田摩托,邂逅最好的人”直擊人心,本田的摩托車銷量在美國快速增長。1960-1965年,本田美國分公司的收益從50萬美元增長至近8000萬美元。1960年代初期,本田開始研發汽車,并參與到世界頂級F1賽事中。通過不斷努力,1964年本田汽車在某一F1分站賽中獲得冠軍,1967年本田取得年終積分第四名,1968年本田退出了F1比賽,但十多年后又重返賽場。
參與F1賽事幫助本田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聲望。1967年,本田開始擴展汽車業務,其早期產品并非高端速度車型,而是借鑒歐洲小型汽車(如60年代的菲亞特)推出了首款汽車產品——輕型卡車本田T360,但該車在當時的日本市場并不那么受歡迎。1967年,本田推出了首款微型轎車N360,這一款車獲得了日本民眾的認可,連續三年成為日本國內銷量最高的車型;后續為了進入海外市場,還推出了升級版的N600(馬力更大)、Z360和Z600等。
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2次石油危機,使全球汽車消費者偏好發生了顯著變化。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組織歐佩克于1973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并將原油價格從每桶3.0美元提高到10.6美元,同時宣布對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和英國實行石油禁運,使國際油價上漲至12美元/桶。1978年,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了政局革命,加上兩伊戰爭的爆發,全球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急劇下降至100萬桶以下,油價也從1979年的13美元/桶暴漲至1980年的34美元/桶。油價的高漲使緊湊型小汽車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此外,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工業的高速發展使若干大城市的空氣受到了明顯污染,在民眾的抗議下,1970年美國發布了清潔空氣法案,規定汽車廠商必須遵守更嚴格的排放限制,這對大馬力、大排量的美國汽車而言是一個較大的考驗。
在上述背景下,本田公司使用當時較新的“復合渦流控制燃燒”技術研發了全新的引擎,使本田的車輛通過了美國的排放測試,并在1973年推向市場,命名為CIVIC (思域)。新車型幫助本田在海外實現了快速地市場拓展。日本市場也受到了國際石油漲價的影響,于是日本政府在1974年出臺產業政策降低對能源的消耗,重點開發和推廣節能技術和設備,其后更出臺《節約能源法》對相應行業加以約束,這一政策也利好本田公司。
1976年,本田決定通過在美國建廠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北美市場。這一決定的時機很巧妙,美國政府在1981年通過了汽車“進口配額制”修正案,規定從1981年5月1號開始3年期間限制汽車出口數量。雖然此項法案實施不久后就廢止了,但是給了日本汽車企業一個明顯的信號。于是本田在美國俄亥俄州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并在1982年在該工廠出產了第一臺國際汽車——Accord(雅閣),該車型在幾年內成為了美國市場非常受歡迎的日系車型之一。
除了拓展海外市場,本田也計劃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參考同行豐田汽車在美國創立高端品牌雷克薩斯的經驗,本田汽車也在1986年于美國創立了自己的高端汽車品牌Acura——“謳歌”。
到1992年,本田汽車累計產量突破了2000萬輛。但隨著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以及本田在北美的一些事件影響,1993、1994年本田的銷量持續下跌。為了逆轉這一事態,本田提出了休閑汽車的概念,在1994年推出了基于Accord(雅閣)平臺打造的ODYSSEY(奧德賽),新車型有50%的部件與Accord通用。一年后,本田又推出了基于CIVIC(思域)平臺打造的CR-V車型。隨著這兩款車型的熱銷,到1995年,本田汽車全球累計產量突破了3000萬輛。
此后,本田不斷研發推出新車型:1996年推出了在中國市場多年廣受歡迎的SUV車型的CR-V;1997年,推出環保型ClVIC Ferio LEV和Partner 1.6LEV,開始在美國租賃銷售電動汽車EV Plus;1999年,推出混合動力汽車Insight;2001年,推出了新車型FIT(飛度),其高動力、低油耗、清潔排放、高安全性的特點廣受消費者歡迎;2002年,本田燃料電池電動車FCX在日、美開始租賃銷售;2003年,本田汽車全球累計產量突破5000萬輛;2009年,本田升級推出混合動力Insight的新車型;2010年,推出混合動力汽車CR-Z;2014年,推出小型SUV車型XR-V。
截至2023年,本田摩托車年銷量約為1875.5萬輛,汽車年銷量約為410.9萬輛,通用產品年銷量約為564.5萬輛,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汽車銷量前十名。
Part 2 本田的電動化轉型之路
2.1 關注新技術的本田
除了摩托車和汽車,本田公司還拓展了動力產品的業務范圍,從舷外發動機、輪船發動機,到割草機、綠籬修剪機、水泵等產品,還生產了57架HA420噴氣式飛機,單位飛機的造價達450萬美元。目前,本田的產品線主要由汽車、摩托、動力產品和飛機四大業務組成,其中汽車業務由核心品牌Honda(本田)和豪華品牌Acura(謳歌)構成。
此外,本田公司還開發了一個知名的項目——ASIMO機器人,意為“創新移動工具進入新紀元”。該機器人是本田1986年研究和開發機器人項目的一部分,一路走來頗有進展。該機器人有多功能用途,它可以是人類有感情的朋友,還有望運用到輪椅等服務人類生活的器材中。本田公司認為機器人應該能理解人類的需求并改善人類生活。
2.2 本田2040-2050愿景:積極布局環保和自動駕駛領域
2021年4月,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宣布,本田計劃在2040年前將電動汽車(EV)和燃料電池汽車(FCV)的銷售比例提高到100%。該公司預計,到2030年,EV和FCV將占所有主要市場(包括北美和中國)銷量的40%,到2035年將占80%。據媒體統計,2021年本田全球在售的電動汽車僅有小型車Honda e。此外,本田還宣布2024年將在日本發售微型電動汽車,在美國也將投放與合作方通用汽車聯合開發的電動汽車。
2022年1月21日,本田汽車與總部位于美國波士頓的電動車電池研發公司SES Holdings Pte. Ltd.(簡稱SES)簽署了鋰金屬二次電池的共同開發合作協議。
2022年2月,本田公司在Automotive World 2022上發表了主題演講,提到了“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并提出為了實現該目標將實行的舉措。在本田提到將重點關注“Triple Action to ZERO”的三大支柱,分別為碳中和、清潔能源和資源循環。“Honda eMaaS”概念將電動汽車的使用和能源服務結合在一起,并通過利用各種“多途徑能源”來擴大無碳能源的使用,包括移動電池包、車載大容量電池和氫能等。關于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的發展方向,本田正在開發全固態電池等創新電池的電池規格和生產工藝。此外本田還表示,將通過結合電能和氫能的特點,加快整個社會的電動化進程。
2022年10月11日,本田汽車和LG新能源公司聯合宣布,將在美國俄亥俄州費耶特縣設立新合資電動汽車電池廠,兩家公司將承諾投資35億美元,創造2200個就業崗位。
2023年10月20日,本田騎車與通用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制造商Cruise簽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協議,將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JV),從2026年初開始在日本提供無人駕駛乘車服務。
2024年3月15日,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聯合宣布,雙方將在電動汽車領域進行合作,涉及汽車軟件平臺、與電動汽車相關的核心部件等。日產公司首席執行官內田表示,“本田和日產面臨著共同的挑戰,我們基于這一共識達成了這項協議。”
2024年5月,本田宣布了其電動化戰略的重大更新,計劃在2030財年前投入約10萬億日元。其中,2萬億日元將用于“軟件定義汽車”的相關研發,2萬億日元用于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市場構建純電動車的綜合價值鏈,剩余的約6萬億日元將分配到生產領域、摩托車電動化、新車型研發和模具投資等方面。本田預計在2021至2025財年,通過加強摩托車事業和傳統燃油車/混動車業務,將產生12萬億日元的經營現金流,這些現金流將用于投資電動業務、傳統燃油車/混動車及新領域,并確保穩定、持續的分紅。盡管市場環境變化,本田仍堅持其“2050年碳中和”愿景,認為純電動車是小型移動工具領域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本田重申了到2040年實現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全球銷售占比100%的目標,并表示將專注于2020年代后半期的純電動車普及期,為企業更長遠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