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乳業仍在經歷降價潮。
綜合農業農村部月報,國內生鮮乳價格已連續28個月同比下降。價格持續下降,主要是因為當前乳業供過于求的形勢在持續。具體來看,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6月鮮活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顯示,奶業主產省生鮮乳收購價每公斤3.30元,環比跌2.4%,同比跌13.4%。
國內生鮮乳價格呈現自2020年以來最長跌浪。談及原因,有牧場主表示,其實在2023年,奶價一直處于下行階段。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幾年大型乳企擁有的萬頭牧場越來越多,且不斷投產,這使得其對上游養殖戶的供奶需求減弱。
乳業行業的低迷已體現在乳企的財報中。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乳企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有些業績表現不佳,也有些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在應對原奶周期性上,行業還沒有找到解決方案。而且,行業預計這波下行周期會相對較長,下游消費何時復蘇仍是未知數。為了應對壓力,各大乳企發力渠道端,提高市場銷售。比如陽光乳業要打造覆蓋率更高的營銷網絡,下沉銷售渠道。
光明乳業表示要加大電商渠道布局,針對不同類型的電商渠道制定相應的增長措施。此前已經與京東超市推出限量版或特別款的乳制品,結合京東的物流優勢進行快速配送。
老牌乳企伊利和蒙牛更是如此,伊利與京東推出“京東定制版”牛奶產品,京東超市不但推出特別包裝和促銷活動,蒙牛針對節假日的消費需求,更是與京東超市定制了禮盒裝牛奶。
近年來,乳企正在發生渠道變革,跟電商及新零售平臺合作逐步成為常態。與此同時,在乳業專家看來,常溫液奶巨頭也在借助新興渠道在巴氏奶等低溫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低成本、高效地將產品落地。
乳業巨頭與京東互動頻頻。究竟京東為乳業巨頭們提供了怎樣全新的發展思路?
奶價周期性問題仍在
當前乳業正處于“產能持續增加,但原奶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供過于求的情況未見緩解。
與產能過剩相對應的,是消費動力有待挖掘。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受消費者需求調整和疫情的影響,液態奶銷售額近年來出現了下滑趨勢,具體表現為:疫情期間2020年-2022年國內液態奶的平均增速為0.7%,但2023年的增速下降至-1.5%,顯示出消費者對于液態奶的需求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乳業分析師宋亮曾分析稱,生鮮乳價格下行主要因為國內養殖端增長過快,加上需求不足,造成原奶的供給量遠大于需求量。這次奶價下行將呈現歷時長、下降幅度大的特點,對上下游企業都有一定影響。
查閱主要乳企今年上半年業績,天潤乳業、皇氏集團、麥趣爾和莊園牧場這四家的歸母凈利潤相比去年同期皆有所下滑,妙可藍多(600882.SH)預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28%-215%。據媒體統計,2023年多家原奶乳企的凈利潤大多出現下滑甚至虧損。面對乳業周期性問題和下游消費疲軟的情況,乳企紛紛選擇降價促銷的方式去庫存。
據業內人士觀察,2023年,常溫白奶價格相比2019年下降15%—25%。原來一箱售價在70元—80元的產品,如今實際售價在50元—60元;原本售價在50元—60元的產品,如今售價在40多元;原本售價在50元左右的,如今折后價已降至30多元,進一步擠占了中低端產品的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
價格帶下移,乳制品的價格戰變得更加激烈。競爭甚至從常溫液態奶市場“卷”到低溫鮮奶品類。交銀國際數據預測,2022年-2027年低溫鮮奶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2%,并預計白奶將經歷高端化趨勢,并從常溫奶轉向鮮奶。消費者從常溫奶轉向新鮮優質牛奶將推高平均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