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網絡消費景氣度的晴雨表,電商企業的財務數據備受關注。近日,阿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相繼發布二季報,營收呈現個位數增長,盈利出現很大差異,一升一降,一左一右,引發業內思考與彷徨。
01
阿里京東營收均呈現個位數增長,或逼近天花板
根據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業績,Q1收入2432.36億元,同比增長4%;經調整EBITA為450.35億元。本季度,阿里戰略聚焦和持續投入收獲成效,電商、云兩大核心業務繼續取得積極進展:淘天集團線上GMV保持穩定增長,阿里云聚焦“公共云+AI”,公共云業務收入雙位數增長、AI相關產品收入三位數增長。除電商、云以外的其他多業務,本季度經營效率提升。
京東集團二季度收入達到2,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上半年收入達到5,514億元人民幣,繼續保持增長。其中,京東零售第二季度收入達2570.7億元,同比增長1.5%。京東物流收入為442.07億元,同比增長7.7%。
有專家表示,從營收數據來看,營收同比增長4%雖然增速不算高,但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仍屬不易。京東二季度營收也實現了增長。
根據星圖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618期間,綜合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累積銷售額為7428億元。其中,綜合電商平臺銷售總額達5717億元,同比下降6.9%。
財報透露出怎樣的信號?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表示,兩家電商巨頭在二季度進入個位數的增長狀態,這與當前世界宏觀經濟環境、消費者信心及行業競爭態勢等因素有關。
也有專家表示,一些家庭收入下降,消費能力下降。
02
用戶增長仍是重點
網經社數據顯示,二季報中,兩家公司的不同當屬凈利潤。阿里巴巴實現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243.9億元,同比下滑28.77%。經調整EBITA利潤450.35億元。
二季度京東集團歸母凈利潤為126.4億元,同比增長92.13%。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達到145億元人民幣(約20億美元),同比增長69.0%,凈利潤率首次達到5.0%,超出市場預期。
網經社專家表示,從兩家公司的CEO發言中可以看出,其對用戶體驗十分關注。
網經社電子商務中心網絡零售部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電商行業在用戶增長方面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體驗以及拓展新的業務領域等方式,兩家公司有望實現持續增長。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陳曉鳴表示,盤子體量大了以后,以一己之力來實現增長變得越來越難。電商企業利潤增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看著玩著就買了”,短視頻電商分了很多杯羹。
03
電商面臨多渠道沖擊,性價比才是王道
有細心的市民注意到,在下班以后的取快遞高峰期,有的快遞驛站出現排隊取件的熱鬧場面,有的人一次抱著多個快遞包裹。
隨著網友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給電商和快遞帶來了訂單。
在電商環節,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83784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0093億元,增長8.7%;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9.7%、6.3%、7.5%。專家認為,網絡消費保持著平穩增長,尤其是在618消費大促的加持下,網絡消費迎來熱潮。
在快遞等環節,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我國2024年快遞業務量已突破1000億件,比2023年突破千億件提前71天,凸顯出快遞市場的繁榮活躍和發展質效的不斷提升。1—7月,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44.2億件,同比增長23%。
對于電商等行業的發展,鮑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鮑躍忠認為,總體來看,相關電商企業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市場環境帶來影響,線上、線下面臨壓力;二是線上企業面臨多元化的渠道變化影響,包括短視頻電商等新電商模式的沖擊。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談到,618電商節等節點,部分電商企業戰績分化,原因可能是需求有限,促銷活動效果有限。雖然618是重要的電商促銷節日,但部分消費者對頻繁的促銷活動產生疲勞和無感,導致促銷效果不如預期。目前,一些消費者會更加注重性價比和產品的長期效益,這可能推動市場向更加理性的消費模式轉變。企業需要更加關注市場動態,調整營銷策略,加強產品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應考慮如何提升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