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Walker X站在主持人楊瀾旁邊,和她像朋友一樣愉快地聊天。
它大方地告訴大家,自己會打太極拳、騎平衡車、做瑜伽……還能從圖片中捕捉人物的情緒。不僅如此,它還渴望擁有人類的好奇心。楊瀾打趣地說:“既然你這么聰明,要不把舞臺交給你來主持吧!”Walker X回答:“算了,我還是不要搶風頭了,我去充電了。”
這是6月22日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閉幕式舞臺上的一幕。送走Walker X后,楊瀾感慨,科技發展常常讓我們無比興奮,又感到困惑、驚恐,“這是一個能夠激發想象力的神奇時代”。
連日來,在天津舉辦的智博會吸引了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55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與。10萬平方米的展區分設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等十大主題展覽區,向外界展示著智能科技最前沿的成果。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智能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從“百模大戰”到百花齊放
“天津是曲藝之鄉,你能給我說段相聲嗎?”“來天津了,我也想體驗‘盤頭大媽’的快樂,去哪兒盤頭最好?”這幾天,智博會展區里,訊飛星火大模型V3.5成了“團寵”,觀眾們興致勃勃地拋出各種問題。它不僅對答如流,還能和觀眾聊天,時而“高興”,時而“撒嬌”,時而“扮萌”,情緒價值拉滿。不僅如此,展區里一系列“訊飛星火+”前沿應用亮相,也吸睛無數。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大模型不是萬能的,“要通和專結合”。他認為,中國要建立自主可控的底層大模型能力,還要在各個專用領域、垂直行業實現超越。
這個觀點也成為智博會上各界的共識。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發揮好人工智能的引擎作用,以“新”促新,以“智”提質,讓千行百業都能實現提質增效,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效率紅利。
“要讓飄在云端的人工智能真正落地,首先應當加強端側AI的創新,讓人工智能普及的入口觸手可及。”楊元慶認為,現在大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大語言模型,主要是運行在公有云上的公共大模型,是一種公共智能,其在數據安全和隱私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公共智能與私域智能共存、互補所構成的“混合式人工智能”,將成為大勢所趨,也將形成全新的產業生態,帶來新的巨大增長機遇。
在本屆智博會上,百度智能云、阿里云、火山引擎等40多家知名大模型企業集體亮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從感知智能走向認知智能。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廣度日益拓展,正走出實驗室,進入制造、交通、商貿、法律、消費、服務以及城市管理等生產生活場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人工智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
會上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000家,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要推動經濟增長,這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中國工程院院士、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主任顧曉松說,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對生命科學和醫藥產業帶來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戰略方向,以腦機接口技術為代表的前瞻性、顛覆性領域,正在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之一。智博會期間,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等聯合中國電子等企業和高校集中發布了多項腦機接口領域階段性重大成果,包括依托中國最大最全的健康醫療數據集建立的“云腦”醫學大模型;“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MetaBOC;為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提供主動式下肢運動康復訓練,實現康復評估與監測管理于一體的混合驅動虛擬現實步行系統“神工-神行”等。
“當前,腦機交互技術正在推動神經工程、智能醫學、生物醫學等交叉學科的重大理論、技術和應用創新,這些協同創新,將有助于營造更具活力的腦機接口創新業態。”天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說。為支持腦機接口產業高質量發展,天津濱海高新區構建起全方位服務保障體系支持腦機海河實驗室建設,積極布局創新應用場景,構建開放合作產業生態。
中國的制造業基礎厚、規模大、優勢多,是強國之基、經濟之本。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為傳統行業,特別是制造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賦能,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楊元慶認為,應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的新場景和新應用,“數實融合、數智疊加,推動中國制造的智能化、綠色化變革,推動中國制造邁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
去年11月全面落地的聯想天津產業園就是很好的例證。該產業園是聯想過去30多年,智能制造技術和經驗的集大成者,利用數智化的新IT技術,那里每9秒鐘就可以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綜合生產效率比其他工廠提升200%,產品的不良率也大幅度下降,綜合能耗也降低近10%,也成為ICT領域首家零碳工程。
數智融合加速 打開智慧生活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討論打造新質生產力,”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認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大模型+百行千業是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他談到,企業深度參與了天津的數字化建設,一方面打造數字安全底座給數字經濟保駕護航,一方面以大模型產業化落地為核心,助力天津搶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我不認為未來很多行業會被淘汰,而是會被人工智能重塑。”周鴻祎說,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掀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在很多行業,數智融合帶來的優勢正在顯現。國產操作系統領軍者麒麟軟件副總經理李震寧告訴記者,在這次智博會上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在加速數實融合。數據和智能融合也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創新方式之一。此次麒麟軟件帶來了銀河麒麟、星光麒麟等旗艦產品參展,展示了國產操作系統最新技術和成果,多角度呈現以銀河麒麟操作系統為底座支撐的多行業應用案例。
周鴻祎用在天津海油工程落地的項目為例,說明AI與企業原來的IT協同系統,把客戶所有的數據和業務系統全面接入大模型,實現了客戶物料采購的智能化預測以及生產排期的自動化定制,從而獲得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天津城投集團展示了44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應用場景及實踐成果,為大家展示出新質生產力賦能智慧城市,科技改變生活的美好圖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城市更新以及產業區域綜合開發項目中,他們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建了智慧化綜合管控CIM平臺,就是深挖數據背后的價值,把智慧化管理融入城市更新的“策劃、實施、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繪就出智慧之城的生活新畫卷。
如何打造“負責任的AI”,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認為,親歷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這一代人的幸運,各界應攜手前行,持續構建完善的人工智能治理倫理、法律和國際規則,共同譜就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未來藍圖,“這關乎個體權益,關乎社會經濟發展,更關乎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