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比亞迪是現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一哥,那么DM-i技術一定居功至偉。可油、可電的插混,瞬間成為廣大普通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技術形式。眼下,諸如秦L、海豹06、宋PLUS DM-i等,比亞迪旗下新產品,有望采用迭代后的全新DM-i技術。有意思的是,全網正在瘋傳,全新DM-i技術將從眼下的串并聯結構,改用類似豐田THS混動的功率分流結構。那么,借著新款比亞迪宋PLUS DM-i近期曝光的申報信息。我們就來拆解一下,全新比亞迪DM-i技術的成色,到底如何。
用離合器省油,用行星齒輪省電
首先,全新比亞迪DM-i技術確實極有可能采用行星齒輪結構。但有行星齒輪結構,并不一定等于豐田THS方案。畢竟行星齒輪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動力系統之中,比如傳統的AT變速箱,就需要依托一系列行星結構的精密設計來執行換擋動作。回到比亞迪DM-i技術上,雙電機加發動機,可純電驅、燃油直驅、油電并聯驅動,是用戶對其最基本的認知。但任何技術方案,當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眼下的比亞迪DM-i技術,首先無法將P1電機從發電職能中解放出來。雖然這部分電機功率并不大,但從利用率來說,它也能推高車輛的極限性能,并且減輕混動系統的標定壓力。而標定難度是傳統DM-i技術的一大難題,當然這還是在其采用的單擋直驅的情況下,如果采用多擋位,難度也就更大。動力銜接的質感,直接影響車輛的駕駛品質與性能表現。但也正因為傳統DM-i沒有多擋位,所以發動機在介入直驅后,轉速難以抑制,從而導致油耗并沒有能被壓制在更低的區間。
而在疑似是全新DM-i技術的專利圖中,其實除了更具話題性的行星齒輪,發動機后端的雙離合結構,某種意義上,才是新方案的核心。因為這套雙離合,不僅可以繼續將發動機,從動力流中解耦。而且還可以脫離發動機,將P1電機納入動力流。甚至P1電機可以直接執行驅動任務,只是自身馬力有限罷了。而純電驅的情況下,P1與P3電機可以共同出力,不僅帶來更強性能。還可以進一步縮小發動機直驅的介入區間,規避單擋直驅在發動機驅動情況下效率有限的難點。甚至兩臺電機的驅動支持,還能有效壓低發動機介入直驅的轉速。綜合來說,都是在性能提升的情況下,降低油耗的操作。
這點通過新款宋PLUS DM-i的申報信息,就展現得非常清晰了。新車在車重幾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饋電油耗直接被降至4.95L/100km、4.98L/100km。對應現款車型,饋電油耗最多降低了約0.42L/100km。而且新車的P3電機最大功率,還被增至160kW(現款145kW)。再加上全新的DM-i技術,大概率還要解放P1電機的驅動功能。兩者疊加,新款宋PLUS DM-i在零百加速中的表現,很有可能進入8秒內(現款8.2-8.5秒)。
但功能上可能更多用電,性能上還被客觀加強的宋PLUS DM-i,會不會導致犧牲純電續航里程呢?這就需要回到最開始的話題,為什么要用行星齒輪。疑似是全新DM-i技術的專利圖中,比亞迪是采用了兩套行星齒輪,分別給兩臺電機介入主軸使用。這也就是相比豐田最本質的區別,因為豐田THS是在一個行星齒輪結構上,耦合發動機與兩臺電機,即功率分流。而拆分疑似全新比亞迪DM-i技術就可以清晰發現,新技術仍然是串并聯結構。行星齒輪只是給電機起到減速器的效果,也可以看作是給電機提供了擋位切換的功能。除了提升效率與靈活性,行星齒輪介入主軸,其耦合平順性也會更加出色。
所以理論上,這套系統同樣會降低車輛的電耗表現。還是以新款宋PLUS DM-i的申報信息來看,新車攜帶的動力電池容量基本不變,還是約18.3kWh以及約26.6kWh。但對應的WLTC純電續航里程,被提升至91km與128km。也就是分別提升了6km和12km。
內燃機降功率,更像增程器了?
前面聊到,這套疑似是全新DM-i的技術方案,通過一套雙離合器和兩套行星齒輪結構,使發動機和兩臺電機的自由度更高,從而釋放了性能潛力,又強化了能耗經濟性。但新技術也不總意味著前進,其中或許還有“倒退”,比如新款宋PLUS DM-i的內燃機部分,最大功率僅有74kW。如果以傳統視角來看,作為一臺1.5L自然吸氣的發動機,這個功率也有點太小了,甚至比現款的81kW還要少了7kW。但如果以增程器的視角來看,極限功率的降低,恰好說明內燃機的效率被提升了。
效率和性能的兼顧,是傳統發動機開發時需要克服的核心矛盾。但如果只是為了用更少的油,做更多的功,那么問題倒是簡單了。總結下來,無非就是窄長缸體、減少進氣、降低損耗這三板斧。而比亞迪DM-i技術傳統的1.5L發動機,已經擁有1.28的缸徑行程比,壓縮比也達到15.5,窄長缸體設計可以說執行得非常到位。降低損耗這塊,水冷式EGR、缸蓋缸體分體冷卻,以及各類降低摩擦的技術應用,在技術應用的車型價位中,已經稱得上全面。如果不額外大幅增加成本,想提升發動機效率的辦法,就只剩進一步減少進氣量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