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人工智能分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新聞網站、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互聯網企業等各界代表共150余位嘉賓參會。
本次論壇主題為“啟航數字文明,讓人工智能成為‘智慧動能’”。產學研各界代表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新趨勢,建言技術創新與安全治理新路徑,共商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之策。
論壇現場。
AIGC是否完全可以替代人類的創作?
在主旨演講環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產學研各界代表們討論的熱點。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分享了他對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產內容)技術發展的思考。
伴隨著大模型的發展,AIGC的出現對整個媒體行業甚至社會工作、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那么,AIGC是否完全可以替代人類今后的創作?
丁文華提到了目前原生語言、視頻做得最好的Sora(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發布的生成式AI模型),通過輸入文字指令,Sora可以生成1分鐘連貫清晰的視頻。但在丁文華看來,目前人工智能生產的視頻作品和人類的創作還是有非常大差距的,“比如我們為了反映視覺給我們人產生的感覺,蒙太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電影、電視創作途徑,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做到;另外,人工智能想要產生一分鐘視頻,成本開銷也是巨大的。”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尼瑪扎西也分析了多語言生成式大模型技術的現狀,“目前世界上大概有5561種語言,使用人口超過100萬的語言大概有140種,目前OpenAI GPT能夠處理和生成約100種語言的文本,但低資源語言在大語言模型中的代表性不足。”
國內生成式AI的開發和應用現狀如何?
在過去幾年,大模型技術的研發突飛猛進,呈現出指數型增長趨勢。除了大西洋彼岸傳來的Chat GPT和Sora外,我國關于生成式AI的開發和應用現狀究竟如何?
智譜AI CEO張鵬也來到了現場,分享了企業近年來深耕大模型領域的成果。據他介紹,目前從數據到訓練集群運維再到核心算法,智譜AI都實現了完全的自研,“同時,我們也對標OpenAI,去完成了我們的全模型產品線的開發。”目前,智譜AI的客戶已經遍布各行各業。
搶灘AI至高點,今年快手也自研出了一款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我們‘可靈AI’能夠呈現出非常復雜的物理規律效果,比如說用筷子夾面、把食物塞進嘴巴以及咀嚼等過程,甚至是非常細節的一些面部表情,這讓我們生成的畫面更加逼真和自然。”據快手科技副總裁徐靜蕓介紹,“可靈AI”在上線后一個月內完成三次重大迭代和升級。
而在主流媒體,AI技術的應用也是當下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方向之一。今年3月,央視頻推出了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過去創作此類題材的作品,營造視覺奇觀的難度非常大,而現在借助AI技術,僅僅需要一周時間就可完成制作。”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副主任俞勤看來,AI既代表著工具的革命,同時也是革命的工具,“面對AI的迅猛發展,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敏銳和前瞻,快速適應技術變革,在速度上緊跟AI步伐,更要讓創意引領潮流,讓我們的內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